旧游过眼总云烟,又向吴中借一廛。
韩愈偶成进学解,屈原聊赋卜居篇。
高登坛坫虽非分,暂寄琴书亦是缘。
输与兴公清福好,好山刚对讲堂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具体元素,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手法来分析。“旧游过眼总云烟,又向吴中借一廛”,首句点明作者的迁居之由。作者从官场上退下来之后,生活变得清闲了,于是开始四处漫游,游览名山胜水。“旧游”指作者过去在官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这里指的是他曾经宦游过的京城、长安、洛阳等地;“云烟”比喻过去的生活像烟雾一样消散,暗指作者对过去的官场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名利场的厌倦与厌恶。
“韩愈偶成进学解,屈原聊赋卜居篇”,第二句承上启下。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关于求学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进学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过一篇名为《楚辞·渔父》的辞赋。“偶成”、“聊赋”说明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出于一种闲适的心态,这两句诗既承接了上句,同时又为后文作铺垫。
第三四句:“高登坛坫虽非分,暂寄琴书亦是缘”,“高登”即登上高位。“坛”指讲坛,是学者讲经说法的地方。“琴书”指古代文人读书时所用的琴和书籍,这里代指学问。“高登坛坫”指作者此时已经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但作者仍然不满足于此,仍想继续攀登更高的学术境界,所以此处说“高登坛坫”。 “暂寄”即暂时寄寓之意,表明作者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并不以此为满足,仍以读书自娱。作者之所以要“暂寄琴书”,一方面是为了排遣官场生涯的烦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有很高的学问,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学习。
第五六句:“输与兴公清福好,好山刚对讲堂前”,兴公是东晋时期的一个隐士,他善于养生,经常在青山绿水之间隐居,享受着清闲自在的日子。“输与”是赠送的意思,作者把自已的隐居之所让给别人,自己则到别处去游览。“清福”指清闲自在的生活,作者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好山”指美丽的山景,作者认为这样的景色才配得上讲堂,因为讲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需要有优美的环境作为支撑。“刚对”即正好面对,表示二者相配,相互映衬。
【答案】
【注】:译文:
过去游览过的一切都像是烟雾一样的消散了(现在),又来到吴中借用一块土地居住(在这里),
韩愈偶然写成了《进学解》,屈原随便写了篇《卜居》。
即使高登讲坛也非我份内之事(我只是想借此机会)暂且借住于琴书之中,也是我的缘分啊。
赠给兴公清福好的地方,正好面对讲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紫阳书院定居之后写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还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表现出自己追求清静淡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