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探河源,云从火敦脑儿始。我行未至昆仑虚,未识河源何处是。
乃从海橃一登临,不见河源见河委。前日吴淞口,昨日清水洋。
无端沧海中,灿烂成奇光。布金非舍卫,抟土无娲皇。
是何海中沙,有若琉璃黄。舟人为我言,此乃黄河入海之故迹。
海色与天光,上下同一碧。黄河千里百里奔腾来,其势不能遽与海为一。
遂令海底皆黄沙,万丈光芒映朝日。始信河为四渎雄,入海犹难渝本质。
呜乎,龙门穿凿神禹功,送之入海事已终,谁从海外寻其踪?
昔人未见我及见,眼界洵足千秋空。岂比东方曼倩紫泥海,徒将谰语欺儿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昔人探河源,云从火敦脑儿始”意思是:从前有人去黄河源头探求,是从火敦脑儿这个地方开始的。“火敦脑儿”,指青海湖一带。“我行未至昆仑虚,未识河源何处是”意思是:我还没有走到昆仑山,还不知道黄河的源头在哪里。“火敦脑儿”即指青海湖,黄河的源头就在这里。
“乃从海橃一登临,不见河源见河委”意思是:于是就从青海湖登上了一座山,看不到黄河的源头,却看到黄河的下游,水流很宽。“海橃”,指青海湖,黄河的源头就在青海湖附近。“前日吴淞口,昨日清水洋”意思是:昨天还在吴淞口,今天却在清水洋。“前日吴淞口,昨日清水洋”的意思是说诗人昨天还是从吴淞口出发,今日却到了清水洋,说明黄河的水路变化很大。“无端沧海中,灿烂成奇光”意思是:不知什么时候,黄河水流入了大海。“布金非舍卫,抟土无娲皇”意思是:用金子铺路的不是印度舍卫国,用泥土造宫殿的也不是中国的女娲氏。“布金非舍卫,抟土无娲皇”的意思是说黄河的水路变化很大,不是从哪个国家来的。“是何海中沙,有若琉璃黄”意思是:是什么海里的沙子,像琉璃一样黄?“此乃黄河入海之故迹”意思是:这就是黄河入海口的地方。
“海色与天光,上下同一碧”意思是:海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都是蓝色的,没有区别。“黄河千里百里奔腾来,其势不能遽与海为一”意思是:黄河的河流很长很长,一直奔流而来,它的力量不能一下子和大海混为一体。“遂令海底皆黄沙,万丈光芒映朝日”意思是:于是海底全是黄沙,万丈的光芒照耀着太阳。“始信河为四渎雄,入海犹难渝本质”意思是:这才相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进入海洋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呜乎,龙门穿凿神禹功,送之入海事已终,谁从海外寻其踪”意思是:唉!神禹凿通了龙门,使河水注入大海,这件事已经完成,现在还有谁能从海外追寻这条河流呢?“昔人未见我及见,眼界洵足千秋空”意思是:从前的人没有见过黄河,现在见到了黄河才知道黄河的伟岸;眼光再远大的也难以超越千年的时间。
【答案】
译文:
以前有人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是从火敦脑儿这个地方开始的。我还没有走到昆仑山,还不知道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于是从青海湖登上了一座山,看不到黄河的源头,却看到黄河的下游,水流很宽。不知道什么时候黄河水流入了大海。不是印度舍卫国,也不是中国的女娲氏。这是黄河入海口的地方。海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碧蓝色,黄河的河流很长很长,一直奔流而来,它的力量不能一下子和大海混为一体。于是海底全是黄沙,万丈的光芒照耀着太阳。这才相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进入海洋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唉!神禹凿通了龙门,使河水注入大海,这件事已经完成,现在还有谁能从海外追寻这条河流呢?从前的人没有见过黄河,现在见到了黄河才知道黄河的伟岸;眼光再远大的也难以超越千年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黄河的诗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黄河的源头、流向,表现了对大河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首句“昔人探河源”,交代了诗人探寻黄河源的缘由,表明他对于黄河源头有着浓厚的兴趣。“火敦脑儿”指青海湖一带。诗人通过追溯黄河的源头,引出了对黄河的赞叹。在作者看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使得人们的生活得以继续下去。
第二句“我行未至昆仑虚”,表达了诗人对于黄河源的渴望。然而,他并没有到达黄河的源头,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亲眼目睹黄河的源头,感受黄河的伟大。
第三句:“未识河源何处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黄河的热爱。他虽然还没有找到黄河的源头,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揭开黄河的神秘面纱。
第四句“乃从海橃一登临”,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山后所看到的景色。这里的“海橃”指的是青海湖,黄河的源头就在青海湖附近。诗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着蜿蜒曲折的黄河大河,感受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
第五句“不见河源见河委”,表达了诗人对于黄河的思考。他没有看到黄河的源头,但看到了黄河的下游,水流很宽。诗人思考着为什么黄河会流入大海,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对于黄河的不同看法。他认为黄河并不是来自某个国家,而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观点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尊重和崇拜。同时,他也指出了黄河的特点——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动态的变化让黄河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
第六句“无端沧海中”,揭示了黄河与大海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黄河并非从大海中流出,而是从大海之中穿过。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黄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融入周围的环境。
第七句“灿烂成奇光”,进一步描绘了河水在阳光照射下的美丽景象。这里的“灿烂成奇光”不仅形容了河水在阳光下的美丽,更暗示了河水在大自然中的神奇力量。
最后两句“布金非舍卫,抟土无娲皇。”是诗人对于河水所做贡献的赞扬。他认为河水并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也不需要人工的打造,它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这里的“布金”和“娲皇”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着金钱和女娲娘娘。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河水比作金钱和女娲娘娘,表达了对河水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河水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同时,它也传达了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