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略征衫带血腥,磷磷塞草夜含青。
东窗有计诛名将,南渡何人问虏廷。
遗墨流传争爱惜,停车修谒又重经。
太平天下寻常事,谁向神前一乞灵。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四句写诗人在谒鄂王祠时所见的景致和所感,后四句写他因“太平”而“乞灵”。此诗的注释中已将前四句的每句都作了注脚。但后四句的“南渡何人问虏廷”、“遗墨流传争爱惜”“重经”三句,却无注脚解释,这可能是因为“南渡何人问虏廷”,指南宋王朝,“遗墨流传争爱惜”是说遗墨被人们争相保存、爱惜,“重经”是重新拜谒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在鄂州建庙祭祀岳飞,是谁向神前祈求保佑呢?这里用反问句式,表达出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偏安江左的一种愤懑情绪。
【答案】
译文:
北略征衫带上血,塞草夜来含青。
东窗有计杀名将,南渡无人问虏廷。
留传遗墨争爱惜,停舆再拜又重经。
太平天下皆寻常,谁向神前乞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鄂王庙后所作。鄂王即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岳飞率军大败进犯中原的金兵,乘胜收复西京(河南洛阳),次年二月又在郾城大败金兵于颍昌府之商丘,取得郾城大捷的胜利。然而由于奸臣秦桧等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岳飞被迫从前线退兵,遭到宋廷内部主和派官僚的强烈反对。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月,宋孝宗即位,赵鼎为相,岳飞才重新得到起用,继续抗金。但是,当金兵再次南侵,宋军节节失利时,赵构竟听信谗言,命令岳飞班师回朝。不久,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史称“风波亭事变”。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游览鄂王庙时所作。
开头两句“北略征衫带血腥,磷磷塞草夜含青”,描写了作者在鄂王庙所见的景象。北略,指北伐中原。征衫,指战袍。塞草,即塞外之草。这两句写诗人在谒鄂王祠时所见的景物:身上沾满血迹的战袍上露水凝成一片片的青苔,夜幕降临,塞外的野草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这里的“磷磷”形容露珠晶莹发光的样子;“含青”,指露珠呈青色。这两句写景工细入微,生动传神。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谒鄂王祠时的感受。“东窗”二句写奸臣秦桧陷害岳飞,暗中策划杀害岳飞的罪行:东窗事发,指岳飞被捕,被害之前,秦桧等人密谋杀害岳飞。南渡,泛指南宋政权。这两句写奸臣秦桧与张俊合谋害死名将岳飞一事。
下面二句写诗人对岳飞的怀念之情。“遗墨”两句写遗墨流传,人们争相保存、爱护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重经”指重新拜谒,“又重经”表示多次拜谒。这两句是说:岳飞留下的遗墨被人们争相收藏、珍爱;我停车拜谒鄂王祠,又是一次重温往事的情景。
最后二句写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太平”二字总领全诗。“天下”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怀;“寻常事”,指日常琐事。这两句意思是:天下太平是件很平常的事,谁能在神前祈求上天保佑?这两句话是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讽刺。
这首诗语言平易流畅,风格质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