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鼎在人身,本来无别具。神仙不可求,况被黄金误。
此老一何贪,坐看丹九度。壶中日月长,但见悬双瓠。
我欲借此鼎,用之调盐梅。宁知既未济,火候须疑猜。
君火耶、相火耶、文火耶、武火耶,三昧不传之火耶。
【题解】
本诗为诗人自题画诗的第二首,诗中所咏之鼎,当指炼制丹药所用的鼎。此诗前四句是说炼丹不成,神仙不可求,更不能因黄金而误了性命;后四句是说作者想借用这个鼎来调节盐梅。最后二句用三昧火,即道家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莲华火,以喻指炼丹炉中火候的变化。全诗通过炼丹失败一事,抒发了诗人对炼丹术的否定态度。
【注释】
- 丹鼎:炼丹用的鼎。鼎,古代的一种煮器,用以烹煮食物、药材或金属等。
- 身:这里指人的身体。
- 无别具:没有另外的东西。
- 神仙:指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者。
- 况被黄金误:何况又因为黄金而错误(耽误)了(自己的)生命呢!
- 此老:指自己。此老指诗人自己,语出《庄子·外物》。
- 贪:贪婪。
- 坐看:徒然看着。坐,徒然;看,视;丹九度,即多次炼丹。
- 壶:酒器。
- 日月:指日影和月影。比喻时间。
- 悬双瓠:悬挂两个葫芦。瓠,葫芦。
- 调:调制,这里是比喻的意思。
- 宁知既未济:怎么知道已经没有成功(的机会)呢?既,已经。
- 火候:这里是指炼丹的火候。
- 三昧:三昧真火,又称三昧真火、三昧神火、三昧真风、三昧真阳、三昧真火、大圣真热、真一之气、真一之精、至真之气、至真之精、至真之火、至真之阳、至真之阴、真一之水、真一之火、真一之铅、真一之汞、真一之砂、真一之银、真一之黄、真一之白、真一之青、真一之黑、真一之赤、真一之黄赤、真一之青赤等。
【赏析】
这是一首自题诗,作于元代。此诗通过炼丹失败一事,表达了诗人对炼丹术的否定态度。
首联两句,写炼丹不成,神仙不可求,更不能因黄金而误了性命。炼丹是中国古代方士们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方法,但是炼丹的结果往往是悲剧,因此炼丹失败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列子·周穆王》载:“西极天柱有八根,相去三万里,名曰昆仑。”《淮南子·地形训》:“其高万一千里,日之所照,千金之玉,十石之金,生于此,伏羲得之以教天下。”可见当时昆仑山一带是金银珠宝的聚积之地。炼丹师常以黄金作为原料,以求得仙丹。然而事与愿违,炼丹家往往因此而丧命。所以诗人说:“神仙不可求,况被黄金误。”
颔联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了造成炼丹失败的原因。“此老一何贪”,诗人用“此老”指自己,说自己太贪心了,徒然看着丹九度(多次炼丹)。这两句的意思是:炼丹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贪心不足。
颈联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了造成这种失败的具体情况。“壶中日月长”,意思是说,炼丹炉中的火候变化非常微妙,难以掌握。而自己只能看到悬挂在炉上的两个葫芦的影子,却看不到其中的变化。这两句的意思是:炼丹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炼丹时火候的变化难以掌握。
尾联两句,诗人用三昧真火这一道家术语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炼丹时需要火候,火候的变化是炼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道家所说的三昧真火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火候,它能使万物得到净化和提升,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诗人说:“君火耶、相火耶、文火耶、武火耶,三昧不传之火耶。”意思是说:君火、相火、文火、武火这些火候都是可以传授的火候,只有三昧真火才是无法传授的绝妙火候。这两句的意思是:炼丹时需要的火候各不相同,只有三昧真火才是最奇妙的火候。
这首诗通过对炼丹失败的描写和对炼丹过程中火候变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一切皆在自身,只要自己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炼丹术的否定态度,认为这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