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晨气清,鸟声杂悲喜。
初日明高林,山在绿阴底。
何处觅禅关,潭空竹烟起。
郁郁松禅翁,放逐曾经此。
寺僧索题额,留作藏山纸。
神味在青冥,泼墨皆云水。
从知忧患心,妙契清净理。
前游已隔世,樵径青未已。
山随人意深,万事沧桑里。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语言的鉴赏。作答时,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分析诗句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诗句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本诗前四句写诗人清晨出城,一路鸟鸣声不绝于耳。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木上,远处的山被郁郁葱葱的树阴遮住。“鸟声杂悲喜”一句表明作者对鸟鸣声的感受;“何处觅禅关?潭空竹烟起”写出了诗人对佛门的向往。“放逐曾经此”是说自己曾放逐过,现在却来到此地,有回归之意。“神味在青冥,泼墨皆云水。”意思是说:这里的神韵(指山水)在高空,泼墨的云水都显得如此清新自然。这两句既写眼前的景色,又抒发自己的情怀。“从知忧患心,妙契清净理”意思是说:从知道忧患的心出发,就能与清静的道理相符合。“前游已隔世,樵径青未已。”前边游赏的地方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了,但那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依然翠绿。“山随人意深,万事沧桑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随着人的心意变得深远,世间万物都在变,只有山永恒不变。
【答案】
①出郭晨气清,鸟声杂悲喜。②初日明高林,山在绿阴底。③何处觅禅关,潭空竹烟起。④郁郁松禅翁,放逐曾经此。⑤寺僧索题额,留作藏山纸。⑥神味在青冥,泼墨皆云水。⑦从知忧患心,妙契清净理。⑧前游已隔世,樵径青未已。⑨山随人意深,万事沧桑里。⑩赏析:此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诗人游破山寺后感怀而作。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清晨出城,一路鸟鸣声不绝于耳。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木上,远处的山被郁郁葱葱的树阴遮住。“鸟声杂悲喜”这句表明作者对鸟鸣声的感受;“何处觅禅关?潭空竹烟起”写出了诗人对佛门的向往。“放逐曾经此”是说自己曾放逐过,现在却来到此地,有回归之意。“神味在青冥,泼墨皆云水。”意思是说:这里的神韵(指山水)在高空,泼墨的云水都显得如此清新自然。这两句既写眼前的景色,又抒发自己的情怀。“从知忧患心,妙契清净理”意思是说:从知道忧患的心出发,就能与清静的道理相符合。“前游已隔世,樵径青未已。”前边游赏的地方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了,但那条通往山上的小道依然翠绿。“山随人意深,万事沧桑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随着人的心意变得深远,世间万物都在变,只有山永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