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窃狐鸣剽市阛,团民杀贼诏频颁。
朝歌设策求才少,魏国忧时刺勇艰。
岂有萑苻终梗化,尽闻刀笔擅容奸。
苍茫不尽关山感,又逐燕鸿自往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张籍。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巡边(一作“塞上”)
草窃狐鸣剽市阛,团民杀贼诏频颁。
朝歌设策求才少,魏国忧时刺勇艰。
岂有萑苻终梗化,尽闻刀笔擅容奸。
苍茫不尽关山感,又逐燕鸿自往还。

逐句释义及注解

  1. 草窃狐鸣剽市阛 - 描述了边疆地区盗贼猖獗的情景。这里的“草窃”和“狐鸣”象征着盗贼的隐蔽与狡猾,而“剽市阛”则表明这些盗贼在市集中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威胁。
  2. 团民杀贼诏频颁 - 表达了朝廷频繁发布命令,要求团民协助镇压盗贼。这里的“团民”可能是当地的武装组织或民兵,他们被赋予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
  3. 朝歌设策求才少 - 反映了朝廷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困难,可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策略或方法来吸引和利用人才。
  4. 魏国忧时刺勇艰 - 指的是魏国(这里可能指的是唐朝的某个地区或官员)面临时局的担忧和对勇敢行为的批评。这里的“魏国”可能是指唐朝的一个边境省份或官员,他/她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5. 岂有萑苻终梗化 - 表示怎么可能彻底根除盗贼的侵扰?”萑苻”是一种古代对盗贼的称呼,”梗化”意为根除或克服。
  6. 尽闻刀笔擅容奸 - 表达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以及这种现象如何影响到国家的治理。在这里,“刀笔”可能指的是官吏,而“容奸”意味着容忍或包庇邪恶之事。
  7. 苍茫不尽关山感 - 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地区的辽阔和荒凉感到深深的感慨,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8. 又逐燕鸿自往还 - 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燕子自东南飞回西北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像燕子一样,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往边疆地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境地区的盗贼猖獗、朝廷选拔人才困难、社会贪污腐败等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忧虑。同时,诗人通过使用燕子自东南飞回西北的比喻,展现了自己为国为民,不畏艰难困苦的决心。整首诗歌情感深沉,既有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也有为国为民的决心,是一首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