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异远近,间若重楼花。行人度高下,起落波中槎。
足迹未辨郧随国,半生左史窥浮夸。义阳关南出鸟道,纵观苍壁澄朝霞。
野田茅屋秋未冷,高藤翠木樛相加。千峰南尽出江面,一鸟东可投吾家。
上游势已据荆郢,左肱曲更招蕲巴。胸吞云梦不芥带,囊括汉国无离𠇗。
宜有奇才表荆楚,不然深谷逃麇。惜哉我行不得遇,翩翩且逐投林鸦。
【注释】
应山至孝感道中:从应山到孝感的途中。
间若重楼花:形容青山如层层叠起的楼阁,犹如繁花盛开。
半生左史窥浮夸:指诗人自比为半世在世的左史官(掌编著历史),而以浮夸之文为世人所轻视。
义阳关南出鸟道:义阳关是古代通往南方的重要通道,此句意谓诗人经过义阳关向南走。
纵观苍壁澄朝霞:意谓俯瞰苍茫的山壁,看朝阳照耀着朝霞满天。
野田茅屋秋未冷:田野上茅屋虽经秋雨,仍保持清凉。
高藤翠木樛相加:高高的树藤和青翠的树木交织在一起。
千峰南尽出江面:形容群山绵延不绝,直至南边尽头,宛如一条大江。
一鸟东可投吾家:一只飞鸟向西可以飞到我家。
上游势已据荆郢:指上游的地势已经占据了荆州、郢州一带,即指荆州、南阳一带的形势。
左肱曲更招蕲巴:左手弯曲,右手伸直,比喻左右有才能的人。蕲、巴均为地名,在今湖北省境内。
胸吞云梦不芥带:意为胸怀壮志,能将云梦泽囊括入怀。
宜有奇才表荆楚:应该有许多杰出的人才来表现荆楚(即湖北)的大好河山。
不然深谷逃麇:否则,就会如同深谷中的麋子一般地逃避迫害。
惜哉我行不得遇:可惜的是,我这次行程不能遇到知音。
翩翩且逐投林鸦:只好随着乌鸦,飘飘荡荡地离去。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至德二年(757)之间,当时杜甫由应山(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至荆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又沿长江东下,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夏口(今武汉市)。诗人途经汉水南岸时,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首联“山光异远近,间若重楼花”,写远望青山连绵不断。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色彩浓艳,用“异远近、间若重楼”四字,勾勒出了一幅青山连天、层峦起伏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葱茏蓬勃的绿色海洋之中。
颔联“行人度高下,起落波中槎”,写游人乘舟而行,船随水势起伏上下。“度”与“起”,“低”与“下”对仗工整,“水”与“波”互文见意,使诗句更加生动活泼。
颈联“足迹未辨郧随国,半生左史窥浮夸”,写作者行走在旅途上,足迹未及辨认出郧阳随州两郡,自己却像一位饱学之士一样,对浮华的文风颇有微词。
尾联接“义阳关南出鸟道”,写诗人经过义阳关往南走。“观苍壁澄朝霞”,“俯瞰苍茫的山壁,看朝阳照耀着朝霞满天。
末联“野田茅屋秋未冷,高藤翠木樛相加”,“高藤翠木”两句对举。意思是说,田野里茅草房舍虽然秋寒已深,但高高的树上缠绕着茂盛的藤萝;茂密的树木枝叶交缠,相互依偎。“高藤翠木”,写出了秋末冬初的农村景色。这里,诗人用“未冷”、“樛相加”等动词,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气象。
最后两句:“千峰南尽出江面,一鸟东可投吾家。”写诗人站在江边眺望,只见群山连绵不绝,一直到了南边尽头,宛如一条大江;一只飞鸟向东飞去,正好投落在我的家乡附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千峰”“万山”“江面”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运用了“千峰”“一鸟”等数字,使得整首诗显得更为精炼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