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有元朝松,七株偃仰无一同。五百余年到今植,几时变化风雨中。
我来频见尚动色,拿攫未敢趋当中。甲戌京华夏初及,礼闱始散群贤集。
翰林邀客会城西,寺门正带朝晖入。冥冥气蓄雷霆寒,飒飒风摇露枝湿。
是时同辈八九人,鼐也年才逾二十。同披单衫趿轻履,一时散向松间立。
风流诸客皆好文,当筵意气凌青云。有松尝经几辈客,高谕松前曾几闻。
自从车马寺外分,十年一半为丘坟。呜呼此地松犹在,薄游曳杖僧窗外。
万里秋吹辽海空,重阴昼塞西山隘。独听䬒飗恐欲生,况经摇落情先废。
借问种松树,松树何处无。吾邑最南境,何止百万株。
上枝摇荡潜霍云,下根磅礴松山湖。往往中有宋元植,荣枯萝茑腾鼪鼯。
年少去之归老天,何泥不归使松孤。君不念男儿莫待齿发脱,无情松树始长活。

万寿寺松树歌呈张祭酒元朝古松五百年风雨,姚鼐诗中颂其坚韧

  1. 万寿寺历史与松树传说
  • 万寿寺历史背景
  • 元朝松树种及特性
  • 松树在寺院中象征意义
  1. 诗歌开篇与主题揭示
  • “七株偃仰无一同”意境描绘
  • 五百余年风霜变迁感概
  • 作者对松树生命力赞美
  1. 诗歌主体部分赏析
  • “我来频见尚动色”表达情感
  • “挐攫未敢趋当中”描写细节
  • 风雨中变化与松树坚韧对比
  1. 诗歌结尾与思想寓意
  • “鸣呼此地松犹在”感慨与期望
  • “薄游曳杖僧窗外”寓意深远
  • 人生哲理与自然法则相通
  1.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精炼与意象生动
  • 结构严谨与节奏和谐
  • 情感真挚与哲思深刻
  1. 现代视角下诗歌价值
  • 文化遗产传承意义
  • 环境意识唤醒作用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