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何人匿赵岐,杜陵曾倚剑南时。
六条我尚惭苏绰,惠达如君未足奇。

感怀杂诗

东海何人匿赵岐,杜陵曾倚剑南时。六条我尚惭苏绰,惠达如君未足奇。注释

感怀杂诗:即《题大庾岭北驿》。大庾岭是岭南五岭之一,山岭险峻,自古以来为南北交通要道。这首诗写在诗人经过大庾岭时所思。东海指代家乡的山东。赵岐(?—前195年),字邠,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因隐居于山东邹县故居,后人称其为“邹阳”。此句意谓:我的家乡在山东,而赵岐却隐居在大庾岭之西、东晋都城建康东北的东海郡境内。杜陵,在长安西北,汉宣帝元陵所在。这里用以自指。曾倚剑南时,指曾在剑门关一带游历。六条,指六朝时的六条街巷,位于金陵城内,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开凿石头城后开辟的街道。此处以“六条”代指金陵。苏绰(540-627):字令绰,安定鹑阴人(今甘肃省泾川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学者,官至尚书令。苏绰主张“学必依国典”(《魏书·苏绰传》),反对当时流行的“重虚薄不实用”、“好谈空无”等弊病。惠达,指僧人惠达,南朝梁天监年间高僧。据《续高僧传》载:“惠达禅师,俗姓陈氏。少游学京都,见名僧讲经论,乃执卷而听。”后来出家为僧,得名“惠达”。本句意谓:我惭愧于自己的学问不如苏绰那样渊博,但惠达先生并不因此而觉得奇怪。赏析

首二句叙事,次二句抒情,末二句议论。起首两句叙事:“东海何人匿赵岐,杜陵曾倚剑南时。”这二句说诗人的家乡在山东,而赵岐则隐居在大庾岭西、东海郡境内。诗人自比赵岐,说自己曾到剑门关一带游历。这二句叙事,为下面抒情作铺垫。第三句抒情:“六条我尚惭苏绰,惠达如君未足奇。”这二句说诗人自愧其学问不如苏绰,而惠达和尚却毫不奇怪。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最后二句议论:“六条我尚惭苏绰,惠达如君未足奇。”这是诗人对前面三句的补充说明。诗人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如苏绰,而惠达和尚却不以为怪。诗人由此想到:一个人如果学问不够渊博,就应该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