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半岭照松关,初地幽栖少室山。
僧磬自鸣林鸟静,天风不动石萝闲。
悬岩五乳青冥外,古树三花杳霭间。
闻道折芦人去远,锡飞常带白云还。
【解析】
“宿少林寺”“夕阳半岭照松关”是全诗的首句。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僧人)。“初地幽栖少室山”承接上句“宿少林寺”,点明所居之地,为下句的“松关”作铺垫。“僧磬自鸣林鸟静,天风不动石萝闲”写景。第二句承上,“松关”“松关”即寺庙,“松”是佛教徒常念的经文,“松门”指寺庙的门,诗人宿在寺里,所以此处应是寺庙。“僧磬自鸣”是寺庙中常有的乐器,“林鸟”指寺庙周围的树林里的鸟儿,“天风”指天空中的风,“石萝”指寺庙旁边的苔藓。此二句写景。“悬岩五乳青冥外,古树三花杳霭间”,描写寺庙周围的景色。第三句由远而近,先写远处的景物,再写近处的景物。“悬岩五乳青冥外”写远望所见,“悬岩”指高耸的峭壁,“五乳”指山峰,“青冥”指深青色的天空,“杳霭”指迷蒙的雾气。第四句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景物,再写远处的景物。“古树三花杳霭间”写近处看到的景色,“古树”指高大的树木,“三花”指三种颜色的花朵。
【答案】
译文:太阳西斜的时候,半山腰的寺庙被余光映照着,我刚刚来到这寂静的少室山。寺院里的钟声在树林里响彻,山林里的鸟雀也随之停息,天风吹拂着石阶上的苔藓,悠闲自在。寺庙的高墙之上,悬挂着五座山峰;古老的松树枝干上长满了苔藓,像一朵又一朵的花。听说那位折芦苇的人已经离开这里很远了,他留下的锡杖却常常带着白云飞回。赏析:这是一首题写在寺院的墙壁上的七绝。首句写自己到达少林寺的时间和住宿之所。次句交代了所住寺院的具体位置。第三句写自己到访时所见之景。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从第三句开始转入写景部分。四句都是写寺院周围的环境。其中“青冥”、“杳霭”两词用得非常准确,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寺院周围环境的热爱之情。末句以传说结束全诗,使诗意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