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者恒渔农者农,饥食渴饮安井伍。更无雀鼠讼诪张,公庭清晏如召杜。
论文时亦聚诸生,诗书善气溢眉宇。千里一圣百里贤,化导在人须鼓舞。
割鸡惯笑子游刀,家弦户诵并中土。惟有妈宫市上颇不驯,言庞事杂多游民。
草窃无聊兼牙侩,鳏兵蜂聚重为邻。赫赫炎炎尽烈火,厝薪不徙势必焚。
溱洧有蕳野有蔓,鹑奔狐走鸟兽群。从此洗心先革面,海宇清宁看虎变。
褊心杞国曰焦忧,只手欲挽狂澜溅。勿云蕞尔无重轻,半壁东南关帝眷。
作此长歌备采风,形势舆情一目见。告我凡百诸君子,勿弃刍荛下里谚。

【注释】

渔者:指渔民。常渔农者:指农民。农,这里作动词解,即种田、务农。井伍:指井田制的居民组织,按井田制规定,每户分得一井之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十州为乡,各按其乡而居住。

讼诪张:诉讼纠纷。

召杜: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县西北,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的地方。

论文时:即论诗之时。

善气:美好的气象。

千里一圣:指圣人的教化,可以遍及千里。百里一贤:指贤人的治理,可以普及于百里之内。

化导:教化。

割鸡刀:屠夫切肉用的刀。相传孔子曾用它来切肉,以示不贪权势。

牙侩:旧时买卖双方中间人。

言庞事杂:指社会上的事很复杂。言,助词,无义。庞,杂乱。

游民:没有固定职业的人。

厝薪:放火。厝,放置。

溱洧:二水名。春秋时,郑国风俗淫靡,男女相奔逐如溱、洧之水泛滥不已,故有“溱洧”之称。后用以象征淫佚之事。蕳野:草木丛生之地。野,原野。蔓:长条状植物。

鹑奔狐走鸟兽群:指民间生活艰难。鹑,小鸟。奔,急走。狐,狐狸。走,奔走。

洗心革面:洗净心灵,改变面貌。比喻彻底改正错误。

海宇:四海之内。清宁:太平安定。

褊心杞国:比喻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国家或地区。焦忧:焦虑烦乱。

蕞尔:很小的样子。蕞,竹名,引申为小。轻:轻视。半壁东南关帝眷:指孙权曾得到刘备的援助,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吴主孙权对蜀汉表示友好。

作此长歌备采风:创作了一首《澎湖》诗来收集当地的风俗民情。

形势舆情:指当地的政治形势和人民的思想情绪。

告我凡百诸君子:请告诉我各位先生。

勿弃刍荛下里谚:请别抛弃乡村里的谚语。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元代,作者以渔翁、农夫、文人、学者等身份对澎湖(今澎湖列岛)的社会状况进行观察和评论。

开头两句说渔民、农民都安心地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宁,没有战争和动乱。接着诗人又指出,这些渔民、农民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他们也并不是无所作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值得称道。

第三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对澎湖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观察。他认为,这些渔民、农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他们也并不是无所作为,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农业生产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的事务中。

第四句进一步强调了渔民、农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认为,这些渔民、农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贫穷落后了。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贫困的渔村农民了。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澎湖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描写。第五句诗人描述了农民们的生活环境,他们住在自己精心打造的庭院里,过着宁静的生活;第六句诗人描绘了文人学士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充满了浓厚的书香氛围;第七句诗人则从反面揭示了澎湖地区社会治安的状况,他讽刺了那些喜欢诉讼的官吏和奸商们;第八句诗人则从侧面反映了澎湖地区人民的精神状态,他们正在洗心革面,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第九句诗人则从反面揭示了澎湖地区人民的心理状态,他们对于外来的事物总是抱有警惕的态度;第十句诗人则从正面赞扬了澎湖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第十一句诗人又从反面揭示了澎湖地区人民的道德品质,他认为这些人心胸狭窄,只知道斤斤计较;第十二句诗人则从侧面反映了澎湖地区人民的心理状态,他认为这些人贪婪自私,只想着如何捞取更多的利益;第十三句诗人则从正面赞扬了澎湖地区人民的道德品质,他认为这些人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第十四句诗人再次强调了澎湖地区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人是澎湖地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最后一联中,诗人以一个设问句结束了全诗,他问在座的各位是否应该继续沉溺于那些琐碎的事情中?他希望大家能够摒弃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关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最后一句“告我凡百诸君子 勿弃刍荛下里谚”,则是对前面各联的总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