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邱墟一再经,此中民物日凋零。
国家食货皆机阱,官法卫生半死刑。
行部趣耕无雨泽,敲门巡警有雷霆。
鲁褒爱作钱神论,清浊何须辨渭泾!
华屋邱墟一再经,此中民物日凋零。
国家食货皆机阱,官法卫生半死刑。
行部趣耕无雨泽,敲门巡警有雷霆。
鲁褒爱作钱神论,清浊何须辨渭泾!
注释:
华屋丘墟一遍又一遍地被毁坏,这里的百姓和物资每天都在凋零。
国家的粮食和货币都像机器一样陷阱,官员的治理和法律的执行往往伴随着死刑。
地方官员催促农民耕种,却没有任何雨水的滋润,他们敲门要求警察巡视,却又有雷霆般的严厉。
鲁褒喜欢写关于金钱的故事,为什么要区分清白和浑浊?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即事三首》中的第二首。王安石通过描绘华屋丘墟的景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忧虑。诗中“国家食货皆机阱,官法卫生半死刑”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民间疾苦的漠视以及对百姓生命的轻视。同时,“行部趣耕无雨泽,敲门巡警有雷霆”则揭示了地方官员对农民的苛政和暴政。
在最后一句中,鲁褒爱作钱神论,清浊何须辨渭泾,王安石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沦丧的担忧。他认为,即使是清白的人也应该警惕,因为社会的污浊已经超出了渭河和泾河的界限,难以分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道德沦丧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