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倾帑藏,百万具一船。
上置穿山炮,下置激火轮。
熬波出巨浪,蒸气成黑云。
海上习攻战,拟扫狂鲸氛。
寄之不得人,如山强负蚊。
今春威海卫,十船成一群。
将者丁汝昌,巾帼而从军。
怯懦不成夫,反侧以事君。
求降附敌人,颜厚徒逡巡。
十重如铁甲,岂谓铁军门!
平生事横行,一旦竖降幡。
北洋为夺气,此罪海难论!
其人服毒死,狗贱何足闻!
不行连坐律,国法何由均!
尾闾狂波泻,沧溟白日昏。
峨峨海上舟,竟使巨鱼吞。
地上称利器,铁车登昆仑。
海上称利器,铁船荡乾坤。
覆辙乃如此,无人器奚云!
枉自开船厂,万亿掷金银。
四海竭脂膏,仓卒付沈沦。
枢府皆屏息,忧惧动至尊。
我谓无海战,陆守势仍存。
割地势乃坏,痛哉海沄沄!
叛将献船纪事
国家倾帑藏,百万具一船。
上置穿山炮,下置激火轮。
熬波出巨浪,蒸气成黑云。
海上习攻战,拟扫狂鲸氛。
寄之不得人,如山强负蚊。
今春威海卫,十船成一群。
将者丁汝昌,巾帼而从军。
怯懦不成夫,反侧以事君。
求降附敌人,颜厚徒逡巡。
十重如铁甲,岂谓铁军门!
平生事横行,一旦竖降幡。
北洋为夺气,此罪海难论!
其人服毒死,狗贱何足闻!
不行连坐律,国法何由均!
尾闾狂波泻,沧溟白日昏。
峨峨海上舟,竟使巨鱼吞。
地上称利器,铁车登昆仑。
海上称利器,铁船荡乾坤。
覆辙乃如此,无人器奚云!
枉自开船厂,万亿掷金银。
四海竭脂膏,仓卒付沈沦。
枢府皆屏息,忧惧动至尊。
我谓无海战,陆守势仍存。
割地势乃坏,痛哉海沄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描述了清末海军将领丁汝昌的故事和他的命运。全诗以“叛将献船纪事”为题,通过叙述丁汝昌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家危机重重、内忧外患不断的现实状况。
第一句“国家倾帑藏,百万具一船。”表达了国家为了保卫海疆,不惜倾尽国库,投入巨资建造军舰的情景。这里的“帑藏”指的是国家储藏的财物,“倾帑藏”则意味着国家为了建设海军,不惜动用全部的积蓄。这一举动体现了当时国家的无奈与悲壮,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上置穿山炮,下置激火轮。”描绘了军舰上装备有先进的武器。其中,“穿山炮”是一种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火炮,可以击穿敌方的防线;“激火轮”则是军舰上的一种新型武器,能够迅速移动并发射火焰弹,对敌舰造成致命伤害。这些先进设备的出现,无疑提高了海军的实力和战斗力。
第三句“熬波出巨浪,蒸气成黑云。”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面。海浪翻滚如巨龙腾空,蒸汽弥漫形成一片乌云,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句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战场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战争的破坏力巨大。
第四句“海上习攻战,拟扫狂鲸氛。”则表达了人们对于海上作战的渴望和信心。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海上作战,驱逐那些猖獗的海盗和敌寇,恢复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这里的“狂鲸”指的是凶残的敌人,他们如同狂野的鲸鱼一样难以对付。而“扫”字则表示决心要将他们彻底消灭。这种强烈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正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几句分别描述了丁汝昌的形象和他的事迹。第五句“寄之不得人,如山强负蚊。”形容了丁汝昌虽然身处艰难险境,但却依然坚守岗位、忠诚履职。这里的“寄之不得人”意味着他的处境十分险恶,但仍然无法摆脱困境。而“如山强负蚊”则比喻他如同一座大山般坚定而有力,即使背负着像蚊子这样的微小之物(暗指自己的地位卑微),也不会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念。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丁汝昌的坚韧不拔和忠诚奉献精神。
第六句“今春威海卫,十船成一群。”则是具体描写了丁汝昌所在的舰队的情况。在春天里,威海卫地区集结了大量的舰艇,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里的“威海卫”是指山东半岛的一个港口城市,也是清朝的重要军事要塞之一。而“十船成一群”则意味着这些舰艇数量众多、规模庞大,足以构成一支强大的舰队。这反映了当时国家在维护海疆安全方面的努力和决心。
第七句“将者丁汝昌,巾帼而从军。”则直接点明了丁汝昌的英勇事迹。这里的“巾帼”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意指她(指丁汝昌)作为女性却勇敢地加入军队参军,成为了一名女军人。这个称呼既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认可,也突出了她的勇敢和坚强。而“从军”则表示她投身于军营之中,为国家的安全和荣誉而奋斗。这两句诗充分展示了丁汝昌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
第八句“怯懦不成夫,反侧以事君。”进一步描述了丁汝昌的坚毅性格。这里的“怯懦不成夫”意味着她(指丁汝昌)并不畏惧危险和困难,反而更加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反侧以事君”则意味着她始终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效力,不会因个人的私欲而动摇。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丁汝昌的勇敢无畏和忠诚奉献精神。
第九句“求降附敌人,颜厚徒逡巡。”则是讽刺了某些人在面临敌人的威胁时选择了投降或妥协的行为。这里的“颜厚”指的是脸皮厚、态度恶劣的人;而“徒逡巡”则意味着这些人只是表面上有所行动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采取行动来抵抗敌人。这两句诗批评了一些人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原则和立场,选择了苟且偷生的道路。然而,丁汝昌并没有选择这样的道路,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
第十句“十重如铁甲,岂谓铁军门!”表达了对丁汝昌及其所在军队的高度赞誉。这里的“十重”指的是密集的防御措施;而“铁甲”则形容军队装备精良、坚不可摧。这两句诗赞美了丁汝昌所在军队的英勇善战和强大实力。同时,也暗示了敌人的脆弱性和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既是对丁汝昌个人英勇表现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军队战斗力的高度赞扬。
第十一句“平生事横行,一旦竖降幡。”则是回忆了丁汝昌的一生经历。这里的“横行”指的是他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而“竖降幡”则意味着他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丁汝昌过去辉煌成就的怀念,以及对他放弃原则行为的惋惜。然而,无论过去如何,重要的是他现在的选择和行为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第十二句“北洋为夺气,此罪海难论!”则是批评了某些势力试图抢夺国家气运的行为。这里的“北洋”指的是当时的北洋政府;而“夺气”则意味着他们试图夺取国家的气运和力量。这两句诗批评了某些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夺取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的行径。然而,这些行径不仅违背了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更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因此,必须坚决予以谴责和抵制。
第十三句“其人服毒死,狗贱何足闻!”则是揭露了某些势力试图暗杀丁汝昌的行为。这里的“服毒死”指的是有人企图用毒药害死丁汝昌;而“狗贱”则是对这种行为的轻蔑和不屑一顾的表达。这两句诗强烈谴责了这种行为的残忍和无耻,同时也表明了丁汝昌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即使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他也毫不退缩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第十四句“不行连坐律,国法何由均!”则是呼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里的“连坐”指的是一人有罪则牵连全家的做法;而“国法”则代表了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正义原则。这两句诗强调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完善的法治体系能够有效地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等举措来推动法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十五句“尾闾狂波泻,沧溟白日昏。”则是以大海的比喻来形象地描绘战争的惨烈程度。这里的“尾闾”指的是海底的通道或门户;而“狂波泻”则表示汹涌澎湃的海浪冲击着大海;而“沧溟白日昏”则意味着大海被染成了一片黑暗。这两句诗以大自然的力量来比喻战争的破坏力之大,让人感到震撼和恐惧。这种形象的描述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第十六句“峨峨海上舟,竟使巨鱼吞。”则是以海上航行的船只来形容丁汝昌的英勇事迹。这里的“峨峨”指的是高大雄伟的样子;而“海上舟”则代表着海上航行的船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丁汝昌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地战斗到底,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敌军并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种英勇事迹令人敬佩和感动,也激励着我们要学习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十七句“地上称利器,铁车登昆仑。”则是赞扬了丁汝昌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这里的“地上称利器”指的是战场上使用的锋利工具或武器;而“铁车登昆仑”则表示这些军事工具或策略如同昆仑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