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多感愤,果然遭变迁。苍狼嗥我后,白虎啸我前。
出门视天地,日月更黄玄。我生怅已矣,世途何望焉!
抱有殷、周器,饿与沟壑填。薇蕨甘如饴,夫岂饮盗泉!
韬晦陆沈间,蛰龙思九渊。壮心时一露,牖下铭燕然。
【注释】
- 壮岁:年轻时。感愤:感慨愤懑。
- 苍狼、白虎:古代迷信中所说的凶兽,这里借指恶势力。
- 黄玄:指日月交替之时的昏暗不明。
- 惆怅:因失意而感到苦闷。
- 殷、周:指商朝和周朝,这里指理想中的国家。
- 殷、周器:指礼乐制度。殷代是“礼”代夏,周代是“乐”代商。
- 沟壑:指穷困的困境。
- 薇蕨:两种野菜,指隐遁生活。
- 饮盗泉:语出《庄子·盗跖》:“盗亦有道。夫子曰:‘何谓也?’曰:无乎不在。’”
- 韬晦陆沈:隐居避世。
- 蛰龙:潜伏待发的巨龙。
- 燕然:即燕然山,在今河北北部,汉代名将窦宪曾登此山刻石勒功。后常用作题诗之词。
【译文】
我年青时就多有感慨愤懑,果然遭受了时局的变迁。恶势力像苍狼嗥叫在我的后面,又如白虎啸叫着在前边。
走出门来放眼天地,日月轮转交替,显得昏暗不明。感叹自己已经老去,人生的道路还能望到什么尽头!
怀抱着古代的殷、周的礼乐制度,却饿着肚子与贫瘠的荒野相填。那些像薇蕨一样的野菜,吃起来也是甘美的,但哪里能像饮水一样享受盗泉水呢!
隐居避世,在陆沉之中蛰伏,心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等待时机一展宏图,那时我将把当年在燕然山上刻下的铭文铭记于心。
【赏析】
《无聊自叙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这组诗写于公元766-767年间。此时杜甫已陷于贫困之中,但仍关心国家的命运,思念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一生坎坷的经历。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建立一番事业,但命运多舛;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十分痛恨,但又无可奈何;他身处乱世,又无力回天,只得隐退山林,寄情山水。
全诗共五首,每首都以一个“无聊”开头,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失望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着。其中“苍狼”、“白虎”象征了恶势力的侵扰和压迫,“日月更黄玄”、“苍狼嗥我后,白虎啸我前”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的孤独无助。
“出门视天地,日月更黄玄。”表达了杜甫对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我生怅已矣,世途何望焉!”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前途的渺茫和悲观。他深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因此对于未来充满了疑虑和不安。这种心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春夜喜雨》中就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