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首阳山,今有夷、齐祀。南入偃师城,古为汤亳里。
帝喾所旧都,周王所东履。如何同莒、邾,大无三百雉!
我向中逵行,不见繁昌市。田横刎此乡,其地尚可指。
伊水入洛河,在此如江汜。我欲游嵩山,城边聊徙倚。
望见太室容,忽焉风尘起。中路多萑苻,踟蹰不能已!
风静山逾明,欲就心如矢。闻说二室间,三十六峰里。
选胜而骋奇,峰峰天中峙。甚喜山有灵,惜哉车无轵!
况是涉坎艰,爰作临崖止。

【注释】

下车:指下马。偃师县:古县名,在今河南。首阳山:山名,在今陕西。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兄弟饿死首阳而闻名。汤:商朝开国君主,名履,以灭夏有功,封地于亳(今河南商丘)。帝喾:上古帝王,名夋,传说中黄帝的后代。周王:指周文王姬昌。莒、邾:春秋时两个小国名。莒在今山东莒县。邾在今湖北黄冈。三百雉:指城郭周围三十里的城墙。繁昌市:即繁昌镇,在今安徽繁昌西南。田横:汉初人,与刘邦争天下失败后自杀。刎此乡:指刎颈交。指陈平。伊水:指伊水河,源出河南省卢氏县西,流经洛阳市北,至洛阳东注入洛河。二室:指中岳嵩山的两座山峰。三十六峰:形容山峰众多,难以计数。

【赏析】

此为游登中岳之作。诗人在登临嵩岳途中,先写登山之始,然后写沿途所见景物,最后抒发对嵩山的热爱之情。

首联“下车入偃师县,游嵩山不至”,点明此行的目的,表明自己是为了游览中岳嵩山而来。作者在登临嵩岳之前,先到偃师县下车游览了一番,但并未能登上嵩山。

颔联“北望首阳山,今有夷、齐祀。南入偃师城,古为汤亳里”,是说诗人向北眺望首阳山,想到当年伯夷和叔齐在这里饿死首阳,于是感慨当今仍有他们的故事。南面进入偃师城,想到古代这里曾是商朝的都城,不禁感叹历史变迁。

颈联“如何同莒、邾,大无三百雉”是说如今与古代相比,莒和邾这样的小国已经没有了,而中岳嵩山却依然高大威武。

尾联“我向中逵行,不见繁昌市;田横刎此乡,其地尚可指;伊水入洛河,在此如江汜;我欲游嵩山,城边聊徙倚;望见太室容,忽焉风尘起;中路多萑苻,踟蹰不能已!风静山逾明,欲就心如矢;闻说二室间,三十六峰里”,是说自己正在中岳嵩山脚下徘徊,却未能见到繁昌市和田横刎颈的地方,伊水河流过这里就像江一样宽阔。想要游览中岳嵩山,却在城旁边徘徊不定。忽然看到中岳嵩山的壮观景象,却又被风尘所阻。路上有许多萑苻(一种植物),让人犹豫不决。等风静下来,山景更加明亮,想要攀登上去的心情也像箭一样急切。听说二室之间还有三十六座山峰,于是满怀喜悦地去游览。

全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