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钻研夜复晨,隆冬两度剧伤神。
敢夸造凤空前哲,常恐穷鱼累故人。
南郭开襟愁露肘,西园著集健吟身。
过庭诗礼趋承久,愿假珍闻侑众宾。
【注释】
壬申:即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诗人四十岁的一年,时值隆冬,故作此诗以自励。陶社:指诗人与友人的诗社。消寒:古代风俗,农历十月过后,人们就进入深冬,天气寒冷,为了驱除严寒,便在室内焚香烧烛,饮茶吃饼,称为“消寒”。第一集:指诗歌的第一部分。分呈众览:指将这首诗分别献给朋友们。二十首:共二十个题目。缘起:这是诗题。
【译文】
夜以继日地钻研经籍,冬天里两度因伤神而苦恼。
我敢夸耀自己的才能,可曾超越前人?但常恐自己穷困潦倒,累及朋友。
愁容满面的南郭先生,开襟解带,愁露肘腋;西园吟咏的朋友,身体康健,吟诗自如。
我过庭受教已久,愿借珍闻来娱悦各位宾客。
【赏析】
《壬申十二月四日陶社消寒第一集分呈众览二十首》是诗人为诗社诸友所作的一篇赠诗。诗中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和对友人的深情。
一、二句写诗社之兴。诗云:“故纸钻研夜复晨”,“故纸”,指旧书,“钻研”二字道出了研读之苦。“夜复晨,隆冬两度剧伤神”,诗人用“夜复晨”三字,突出了研读之勤。“两度”一词则写出了研读之苦。“伤神”二字则表现出了其内心的苦闷。这一句既写出了研读之苦,又写出了研读之乐。因为只有研读,才能得到真知,才能有所收获。
三、四句写研读的目的。诗云:“敢夸造风空前哲,常恐穷鱼累故人。”这里用了三个典故:一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为者王”;二是《论语》中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三是《战国策》中的“燕昭王欲致千金于邹衍”,邹衍曰:“有千金于此,非一人之力也。”这三个典故都表明了诗人研读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昌盛,使百姓安乐,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因此说,“敢夸造风空前哲”,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而由于“穷鱼”的原因,所以“常恐累故人”。“穷鱼”即鱼尽其尾,比喻读书人的精力已经耗尽,而自己又无力振兴国家,因而只能拖累友人。
五、六句写诗社的活动。诗云:“南郭开襟愁露肘,西园著集健吟身。”“南郭开襟”,是指南郭先生弹琴时敞开衣襟,“愁露肘”则是说他弹琴弹得入神,连衣服都被弹破了。“西园著集”是指西园先生饮酒赋诗,“健吟身”是说他饮酒赋诗吟得非常开心。这两句诗描绘了两位先生的生动形象。南郭先生的形象,既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因为他弹琴弹得太好而被魏文侯所赏识,却忘记报答魏文侯的知遇之恩,反而卖弄自己的琴技,最终被魏文侯赶走。西园先生的形象,既是一位有才学的隐士,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他虽然隐居山林,却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他的诗才也因此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两位先生的生动形象,而且通过这两位先生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诗社活动的向往之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诗社的期望。诗云:“过庭诗礼趋承久,愿假珍闻侑众宾。”意思是说,我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希望借这个机会向诸位展示我的才华。“过庭诗礼趋承久”,是说我已经接受了良好的诗礼教育很久了,而“侑众宾”是指给诸位宾客敬酒助兴。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诗社的向往,而且也表明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