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多垒风声急,万里同云月色迟。
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
骚人废寝毫挥手,侠士图功剑拄颐。
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

【注释】

四郊:四面的边境。垒:营垒,指战壕。风声急:战鼓擂动的声音急促。万里同云:形容战事连绵,天象昏暗。月色迟:月亮升起的时间推迟了。卧榻:指自己的座位。鱼龙:比喻朝廷内外的各种势力。惊变化:指局势的急剧变化。陵谷:山峦和低谷。叹迁移:指国家兴衰更替。骚人:诗人。废寝:停止睡眠。毫笔:指用毛笔写字。挥:挥动。侠士:指有才能的人。图功:谋取功名。剑拄颐:剑指着自己的下巴。高唱:大声唱歌。大江东去:指豪迈的气概像长江向东流去一样豪放。髯苏:指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时(shi):当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作于上元二年(761)或上元三年(762)初夏。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基本结束,但吐蕃又起兵入寇,形势仍然紧张。杜甫此时已年近七十,在夔州、成都一带辗转流徙。此诗是杜甫在流寓梓州时所作,借对前朝的怀念,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写战地的紧张气氛。四郊多垒,说明战事频繁,风声急促;万里同云,则表示天空阴霾,战事连绵不绝。这两句以“风”与“云”为喻,形象突出地写出了战地的险恶。“卧”与“鱼”,“榻”与“龙”,是两个巧妙的形象对举,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力。这里既写出了朝廷中各种势力的混战,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惊骇不安。

中间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叹。旧都指长安,而长安正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如今却遭受战祸,令人感慨万千。“叹迁移”即指这种感慨之意,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心。

下面两句转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感受。“骚人”指的是屈原,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废寝”就是停止睡眠的意思,可见诗人因国忧而彻夜难眠。“毫笔”是指用毛笔写字,也就是吟咏诗词。“挥”是挥动的意思,“豪挥”则是用力挥动毛笔,即挥笔疾书,抒发忧思。“侠士”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杜甫自己,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报效国家的志愿,但因战乱而不得施展才华。“图功”是谋求功名,“剑拄颐”则是剑尖抵住下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壮怀激烈之情。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质。

最后两句是对诗人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这里运用了典实,“高唱大江”出自《后出塞》一诗,而其中的“大江东注”则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大江浩浩荡荡向东奔流而去,日夜不停。这一句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概括,也是对他坎坷遭遇的一种感慨。“髯苏”即指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正是因为我看到了国家由盛转衰的大势。这一句既是对苏轼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一种安慰和鼓舞。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