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山西行日光断,一松如龙黑天半。松根一龙干九龙,欲攫台殿凌虚空。
虬枝北出风力驶,五里亭边落松子。苍然一顶常宿云,巢鹤不敢呼其群。
枝蟠入石石不知,石窾常见生灵芝。年深力厚触山破,根断犹穿北山过。
客行破晓即看松,高下楼阁清光中。南枝迎阳日气浓,北枝腊雪犹未融。
倦时眠松根,醒时看松色。山僧爱松亦如客,隔岁松花饷人食。
一株旁倚态亦奇,偃盖静觉春阴移。复有一株云气重,一风微吹干俱动。
其余八九纵复横,倾耳总作龙吟声。初唐武德至今远,山古寺古涛声平。
我留三宿非爱山,松下百匝偏忘还。君不见看松如我亦无两,黄海终南各千丈。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松树的诗歌。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沿山西行日光断,一松如龙黑天半。” (沿着西行的山路,太阳已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一棵松树像一条龙一样在黑暗中蜿蜒曲折。)
- “松根一龙干九龙,欲攫台殿凌虚空。” (松树的根部好像一条龙的身体,有九个分支,想要抓住宫殿的屋脊,直冲云霄。)
- “虬枝北出风力驶,五里亭边落松子。” (那些弯曲的树枝从北方向伸了出来,风力驱使着它们向前奔跑,在五里亭边的地面上掉落下松子。)
- “苍然一顶常宿云,巢鹤不敢呼其群。” (这顶苍翠的帽子常常覆盖着云彩,连鸟巢也不敢呼唤它。)
- “枝蟠入石石不知,石窾常见生灵芝。” (那盘曲的枝条深入石头之中,石头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经常可以看到生长着灵芝。)
- “年深力厚触山破,根断犹穿北山过。” (随着岁月的增长,它的力量强大到能够穿透大山,即使根部断裂了,它也继续向北山挺进。)
- “客行破晓即看松,高下楼阁清光中。” (早晨当客人出发时,就可以看到那些松树,在明亮的光线中矗立着。)
- “南枝迎阳日气浓,北枝腊雪犹未融。” (南边的树枝迎接着阳光,阳光使空气变得温暖;北面的树枝上还挂着腊月的雪花,还没有融化。)
- “倦时眠松根,醒时看松色。” (当我感到疲倦时,我喜欢躺在松树的根部休息;当我醒来时,我喜欢欣赏松树的颜色。)
- “山僧爱松亦如客,隔岁松花饷人食。” (山上的僧人也像客人一样喜爱松树,他们每年都会采摘松花来款待人们。)
- “一株旁倚态亦奇,偃盖静觉春阴移。” (旁边的一棵松树形态奇特,它的倒下部分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仿佛春天的影子也随之移动。)
- “复有一株云气重,一风微吹干俱动。” (还有一棵松树云朵浓密,一阵微风吹过,它和周围的树木都随之摆动。)
- “其余八九纵复横,倾耳总作龙吟声。” (其他的八棵或者纵横交错,或者平铺直叙,它们的声音就像是龙在歌唱。)
- “初唐武德至今远,山古寺古涛声平。” (唐朝的武德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山上的古寺庙和古老的涛声都很平缓。)
- “我留三宿非爱山,松下百匝偏忘还。” (我在这里住了三天并非因为喜欢这座山,而是因为在松树下百转千回,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
- “君不见看松如我亦无两,黄海终南各千丈。” (你要知道,像这样看松的经历在世界上是没有第二个人的,无论是黄海还是终南山,都有各自的千丈高峰。)
接下来是对整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松树画卷,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把松树的生长、姿态、环境以及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句都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见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诗中的松树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超越世俗的境界。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