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欲雨江欲晴,云黑复白波微明。
此时击楫涉江去,薄暝始向前山行。
林梢一抹斜阳色,高下山溪一千尺。
云中道士来远迎,语不分明指碑石。
累累林果红一山,倾耳只觉禽声蛮。
道旁䃰石削如铁,山溜滴沥苔花斑。
沿冈久立怯北风,送客出户闻敲钟。
昏江棱棱水声起,却喜一星明舵尾。
涉汉欲至岘首舆丁误入九宫山时日已将暝因小憩而返
【注释】:涉汉,渡汉水,汉水是襄阳的名胜之地。欲,将要。至,到。岘首,指湖北的岘山,相传三国时刘备曾在此驻军,后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舆丁,驾车之人。误入:错入或迷误进入。九宫山,山名,又名“玉女峰”。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这首诗写诗人在汉水之滨,误入九宫山中,夜宿山寺,第二天一早又继续游历山寺,最后离开。诗中描写了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表达了诗人游兴未尽的愉悦心情。
山光欲雨江欲晴,云黑复白波微明。
【注释】:欲:将要;晴:晴朗;复:又;黑:黑色;白:白色;波:波浪;微:略微。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山光”,指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江欲晴”句意谓山间云气浓密,江面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天边还残留着一抹残阳。“欲”,将要;“复”,又的意思;“黑”,黑色;“白”,白色;“波”,波浪;“微”,略微。
此时击楫涉江去,薄暝始向前山行。
【注释】:楫,船桨;薄暝,天色将晚;行,行走。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此时”,指此刻;“击楫”,拍着船桨,表示决心的样子;“薄暝”,天色将晚;“前山”,指前面那座山。
“林梢”,树林的梢端;“一抹”,形容夕阳斜照在树林上的景色;“斜阳”,即夕阳;“色”,景象;“高下”,高低;“山溪”,指山上流淌的小河,这里指一条溪流;“千尺”,极言其高;“云中”,“云中道士”,指天上云彩中飘荡的仙人。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云中”,指云雾弥漫的天空;“来远迎”,意思是说云中的神仙远远地向诗人招手;“语不分明”,意思是说说话的声音听不清楚;“碑石”,指刻有文字的碑石。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累累”,形容树木丛生的样子;“林果”,指树上的果实;“红”,颜色红润;“只觉”,只觉得、只觉得它;“禽声蛮”,指的是猿猴啼叫的声音。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道旁”,指道路旁边;“䃰石”是指路的石碑。“削如铁”,形容山势险峻,峭壁陡峭像刀切一样;“山溜”,指山上的水流;“滴沥”,水滴落下的声音;“苔花斑”,是说苔藓长满石头,形成斑斑点点的颜色。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沿冈”,沿着山坡走;“久立”,长时间站立;“怯北风”,怕冷风侵袭身体;“敲钟”,寺庙里晚上打钟以报时,此处指寺庙里的钟声。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昏江”,傍晚时分的江水;“棱棱”,形容水声激越;“水声起”,江水上涨发出的声音;“明舵尾”,指明亮的航灯在船尾闪耀,指引航行的方向。
【赏析】: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长安。此诗写诗人游历途中所见景色和感受。
此诗是一首山水纪游之作。开头四句总写游程中所见的景色和感受。接着写游程中所见景物的变化和感受,表现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最后四句写诗人结束游程的心情和感受。全诗语言清新流畅,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情趣,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