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名梧桐,栖凤临清池。朝阳承新色,碧玉拂疏枝。
春风及万物,枝叶方荄滋。别类或刺手,花发眩赪姿。
浮华惜无实,讹似空参差。排云高百尺,孤立耀后时。
知音傥可待,《韶》《雅》夸天资。盘阿厉名节,澍雨敷丹墀。

【解析】

此首诗的大意是:梧桐树,栖着凤凰在清池。朝阳照着新叶,碧玉般拂过疏枝。春风和万物,枝叶才生长。其他植物有刺手,花发时眩人目。浮华之物惜无实,似空参差非实际。排云直上百尺高,孤立耀后时。知音可期待,《韶》《雅》夸天资。盘阿厉名节,澍雨敷丹墀。

注释:

1.梧桐:落叶乔木。2.栖凤:栖息在梧桐树上的凤凰。3.朝阳:阳光。4.承:承受。5.碧玉:青绿色的美玉。6.荄滋:草木初生。7.异类:不同类别的事物。8.晞(xī):日光。9.浮华:浮泛的华丽、虚妄。10.讹:错误。11.参差:参差不齐。12.排云:形容高大。13.孤标:单独突出。14.《韶》《雅》:指《诗经》、《尚书》。15.盘阿:盘曲的弯曲的样子。16.厉:勉励、激励。17.丹墀:红色的台阶。

赏析:

本诗是一首拟写白香山的《有木诗》之作。白氏《有木诗》,以“木”为题,借物言志,托物咏怀。诗人以梧桐自比,赞颂其高大伟岸,凌云拔霄;赞美它不畏霜雪,独立高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傲然挺立于社会现实之中,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惑的高尚情操。

全诗八句,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写梧桐树之形,后两段写梧桐树之神,最后一段写诗人与梧桐树之志。第一段先写梧桐树之形,次写梧桐树之神,第三段再写梧桐树之神,第四段则写诗人之志。

“有木名梧桐”,开篇直接点明梧桐树的名字。梧桐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就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面百城俱下”。而唐代文人中亦有喜爱并吟咏梧桐者,如李商隐《蝉》一诗中写道:“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王勃《藤》诗中有“垂叶临清池,连条出绮窗”的描写。由此可见,梧桐在文人骚客心中的地位并不低。

第二段紧接第一段的“名”字展开,写梧桐树之形,其中“栖凤”二字,暗含梧桐树高峻挺拔的特点,同时也隐喻了梧桐能吸引凤凰来栖之意。“朝阳承新色,碧玉拂疏枝”,这是对梧桐树形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朝阳”,喻意日出,暗指梧桐树生长在早晨,生机勃勃;“承新色”,暗示着梧桐树的颜色鲜艳夺目,给人以美的享受;“碧玉”,则是对梧桐树干色泽的形象描绘,暗含着梧桐树干坚硬、光滑、翠绿的特点。这两句诗将梧桐树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

第三段承接第二段的“形”,继续描写梧桐树的形态特征,其中“风及万物,枝叶方荄滋”两句,是说春风来到,万物复苏,而梧桐的枝叶也开始生长了。“别类或刺手”一句,是对梧桐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的结果,“别类”指的是其他植物,“刺手”则暗示着其他植物多有锐利的刺,而梧桐树却不同寻常,它没有锐利的刺。“花发眩赪姿”这句则描述了梧桐花开的情景,花朵盛开,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这几句诗通过对梧桐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的结果,进一步凸显了梧桐的独特之处。

第四段则转入梧桐树的精神层面,其中“浮华惜无实,讹似空参差”两句,是说虽然梧桐树的花美丽绚烂,但却没有实际的果实,就像是虚幻的东西一样,让人难以捉摸。这两句诗既揭示了梧桐树的真实面貌,又暗示了诗人对于虚无缥缈、无法触及的事物的态度。接下来,“排云高百尺,孤立耀后时”两句,则是说梧桐树高大挺拔,独自矗立在云端之上,成为了众树中的佼佼者。这两句诗既赞美了梧桐树的高大挺拔,又表达了诗人对其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品格的敬仰之情。

尾联“知音傥可待,《韶》《雅》夸天资”两句,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期许。他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理解、赏识自己,就像《韶》乐与《雅》乐一样,得到众人的赞誉和认可。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知己朋友的渴望,又展现了其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段,通过对梧桐树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