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浪迹入都门,跋涉曾同南北辕。
高唱神驰三不管,娱游心醉万生园。
已无脑力供胥象,可有伊洪度梦魂。
何日金台共聚首,消除离恨酌清尊。
【注释】
寄怀靖江咏沂刘君,吴县慎修叶君,江阴梅修吴君,黻廷朱君三首:寄怀。靖江、吴县、江阴是当时苏州附近几个著名的地方,所以称这些地方为“靖江”、“吴县”和“江阴”,也即指这些地方的友人,故题曰“咏”。咏沂是咏其家乡。刘君,即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叶君、吴君、朱君,皆为苏州人。
去年浪迹入都门,跋涉曾同南北辕(wěn):《汉书·龚胜传》:“王莽败亡,龚胜之属,皆南奔吴,因共立玄孙婴为楚王。”颜师古注曰:“言胜等自南而北,犹车驾南而北也。”《后汉书·冯衍传》:“吾与子游于洛阳,观周、汉之遗老,历楚、赵之地,行天下,见中国之风土人情,实欲以广所闻,多识事,非敢谓有求于人也。”
高唱神驰三不管,娱游心醉万生园:《史记·平津侯主父偃传》:“天子召问曰:‘子何故而幸得此官也?”主父偃对曰:“不敢妄言,臣谨佞(niǎo)。”上问曰:‘大下何所疾?’对曰:‘臣安知所疾?臣安知所见!使臣进无所用,退无所思,则臣可以终日待命矣。臣安所畏?唯上之所命。’于是上乃拜主父偃为郎中。及至出关,关中吏民送至渭桥。主父偃顾望叹息曰:‘吾本宦游,苟全性命于乱世,非所务也。’令长安中好文景之政,遂不肯出。”
已无脑力供胥象,可有伊洪度梦魂(胥象:春秋时晋国执政大夫赵盾之子赵穿。晋灵公被杀死以后,赵盾想立赵氏为国君,但被赵穿杀害,赵盾的三个儿子赵朔、赵同、赵括均死。赵朔的儿子赵武,后来做了晋国的正卿。伊洪度:唐人李商隐的别号。这里借指诗人自己。)。三首,这是第三首。
何日金台共聚首,消除离恨酌清尊(金台: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设铜铸为金龙的台阁,以象征天。金台是汉武帝的宫殿名。这里借以比喻朋友相聚之处。):金台,指京城长安的宫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有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此处借用杜诗之意,意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长安城中与你共同聚首?消除了离别的痛苦再一起畅饮吧!
【赏析】
这首诗是写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欣喜之情的。诗的首联点明自己去年曾经到京都去过一次;颔联回忆这次去京都的经历;颈联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尾联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与朋友再次聚会的愿望。
这首诗写得比较含蓄委婉。诗人并没有直言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往昔的追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首联回忆了自己去年曾经到京都去过一次;颔联回忆这次去京都的经历;颈联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尾联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与朋友再次聚会的愿望。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去年曾经到京都去过一次。“浪迹”二字写出了自己的行踪不定,漂泊江湖的生涯。“入都门”说明这次去京都是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才到达的。“跋涉曾同南北辕”意思是说:我和你曾经同乘一辆车从南到北地奔波着。(辕,车轮中央的横木。)
诗的第三联是诗人对于这次去京都经历的回忆。“高唱神驰三不管”,意思是说:我和朋友曾经在京城长安城郊游玩,曾经高歌长啸,放荡不羁。“娱游心醉万生园”,意思是说:我们在那里游玩的时候,心中非常高兴,沉醉不已,流连忘返。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和朋友未来相聚的期盼:“消除离恨酌清尊”,意思是说:希望我们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和思念之情,再一次举杯痛饮,尽情欢乐。“酌清樽”是饮酒的意思,“消”字是消除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己对于过去和朋友相聚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憧憬,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欣喜、兴奋、激动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