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尽莲花漏转迟,黄昏偏又雨丝丝。
寒轻那禁重帘袭,梦远惟应薄被知。
瘦影定怜秋水隔,良缘空与碧云期。
红楼已恨如天上,更有天难望见时。
诗句如下:
暮雨
听尽莲花漏转迟,黄昏偏又雨丝丝。
寒轻那禁重帘袭,梦远惟应薄被知。
瘦影定怜秋水隔,良缘空与碧云期。
红楼已恨如天上,更有天难望见时。
将深入探讨这首诗词的各个方面。
- 作者简介:
-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象和情感的深刻描绘,尤其是对雨天的细腻描写,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诗词原文:
听尽莲花漏转迟,黄昏偏又雨丝丝。
寒轻那禁重帘袭,梦远惟应薄被知。
瘦影定怜秋水隔,良缘空与碧云期。
红楼已恨如天上,更有天难望见时。诗意解读:
- “听尽莲花漏转迟”:描述了在黄昏时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漏壶中的水滴声逐渐变得迟缓,给人一种宁静而稍带忧伤的感觉。这里的“莲花漏”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通常以莲花形状为装饰,寓意清雅。
- “黄昏偏又雨丝丝”:进一步描绘了黄昏时分细雨纷飞的情景,给人以朦胧而忧郁的氛围。这里的“黄昏”不仅指日落的时间,也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开始,增添了一层时间感。
- “寒轻那禁重帘袭”:表达了即使在微凉的天气中,厚重的帘幕也无法阻挡雨水的侵袭。这里的“重帘”指的是厚重的帘幕,象征遮挡和保护。
- “梦远惟应薄被知”:通过薄被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暗示着主人公对于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薄被作为保暖之物,却在此刻显得过于单薄,突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 “瘦影定怜秋水隔”:通过“瘦影”和“秋水”,形容身体消瘦而心情孤寂,仿佛与远方的人或事隔着一段距离。这里的“秋水”既代表了秋天的颜色,也隐喻着清澈而深邃的感情。
- “良缘空与碧云期”:表达了对美好缘分的向往和无奈,如同碧空中的云一样难以触及,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却又感到无力。
- “红楼已恨如天上”:通过“红楼”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这里的红楼可能指代一个曾经熟悉的居所或者某个特定的场所,而“如天上”则强调了这种怀念之情的遥远和不可及。
- “更有天难望见时”: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绪,认为即使身处同一天空下,彼此却像是天涯海角般难以相见。这里的“天”既指天空,也暗喻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和隔阂。
- 名家赏析:
-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到:“情景兼到,则无情景俱到。”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在创作时应注重情景的融合,使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柳永的词作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使得整个作品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强调了景物与感情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自然界的景物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柳永的作品中,无论是雨、风、月、雪还是花草、山川等自然元素,都成为了诗人情感抒发的工具,使得整个词作充满了深情与哲理。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个孤独的游子形象。同时,词中的意境深远,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还隐含着对人生、命运和爱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