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桃叶渡,落日行人暮。双桨打清波,春风缓送桃叶过。
只今桃叶渡头稀,艇子江头归不归。

《桃叶渡歌》:可怜桃叶渡,落日行人暮。双桨打清波,春风缓送桃叶过。只今桃叶渡头稀,艇子江头归不归。** 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桃花叶渡口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感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诗歌原文
    可怜桃叶渡,落日行人暮。
    双桨打清波,春风缓送桃叶过。
    只今桃叶渡头稀,艇子江头归不归。

  2. 诗歌译文
    在那个令人怜悯的桃叶渡口,夕阳西下的时候,行人匆匆而过。他们用双桨轻轻划动水中的波纹,仿佛在为春风送去即将离别的桃花叶。如今,这个渡口已经变得人迹罕至,只有那些停泊的小舟在江边等待着归家的游子。

  3. 诗歌赏析

  • 景色描写:诗中的“可怜桃叶渡”一句,通过对桃叶渡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而“落日行人暮”则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繁忙景象,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过去(如“双桨打清波”)与现在(如“只今桃叶渡头稀”)的景象,诗人传达了一种时间的变迁和生活的沧桑感。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色的变化上,也体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将春风、双桨等人格化)、比喻(将清波比作波浪),以及排比(如“只今桃叶渡头稀,艇子江头归不归”),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杨慎(1489年5月27日—1559年9月23日),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人。明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曾任云南右丞参议、南充府同知、贵州巡抚等职。他一生著作繁富,诗文皆有盛名,尤长于史论,著有《升庵集》等。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旅行经历有关。作为明代的一位文人,杨慎曾在多次旅行中游览江南水乡,因此他对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桃叶渡口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叶渡口的美丽景色,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对时间变迁和生活变化的深刻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热爱,以及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