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岂迮陕,南渡乘隆波。
丹山届炎野,硌硌亦峨峨。
道逢皆货殖,毂击肩相摩。
当衢使猛气,家有人荷戈。
诵读岂不闻,时藻空遮罗。
考古觌疑字,无由订差讹。
江汉故人在,我劳魂梦多!

诗句释义

咏怀:这首诗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中原的怀念之情。

  1. 中原岂迮陕:中原(指中原地区),岂(难道)迮陕(陕地的阻碍或困难)。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异地,难以返回中原的无奈和感慨。

  2. 南渡乘隆波:南渡(指向南迁徙,可能是指从北方迁移到南方),乘(利用、借助)隆波(大浪)。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南迁过程中,利用南方的大好时机,谋求发展的情景。

  3. 丹山届炎野:丹山(红色的山),炎野(炎热的田野)。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炎热气候的感受,以及他适应新环境的决心。

  4. 硌硌亦峨峨:硌硌(形容声音响亮,这里可能指的是人的声音或者事物的声音),峨峨(高大的样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山势雄伟的描绘,也暗示了他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

  5. 道逢皆货殖:道逢(在路上遇到的人),货殖(商业活动,指从事商业的人)。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在忙着做生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繁荣。

  6. 毂击肩相摩:毂击(车轮转动的声音,这里比喻繁忙),肩相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们忙碌的状态)。这句描述了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马往来不绝的景象。

  7. 当衢使猛气:当衢(在交通要道上),使(使得,引导作用),猛气(形容人的气势磅礴)。这句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交通要道上,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8. 家有人荷戈:家(家中,这里指个人),人(指人,这里的“人”是名词用法,即“人”字作动词用,如“人手”),荷戈(扛着武器,指军人)。这句描述了家中有人在当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9. 诵读岂不闻:诵读(朗读诗文,这里指学习或研究),岂不闻(岂不应该听到,表示反问)。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和研究的态度,认为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自己的才华和志向。

  10. 时藻空遮罗:时藻(指当时的学者或文人),空遮罗(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显得空洞无物)。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学术风气的批评,认为虽然有很多华丽的词藻,但却没有真正的学问。

  11. 考古觌疑字:考古(指研究古代文化,这里可能指的是研究古文),觌(看见,这里指接触或发现的意思),疑字(疑惑的字眼或句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文的学习态度,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12. 无由订差讹:无由(没有地方,没有办法),订差讹(改正错误)。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籍整理工作的看法,认为应该有人专门负责校勘和修订,以保证古籍的准确性。

  13. 江汉故人在:江汉(长江和汉水,指中国的两大河流),故人(老朋友,这里指作者自己)。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以及与故乡亲人的深情厚谊。

  14. 我劳魂梦多:我劳(我辛苦了,这里指诗人自己),魂梦多(梦中多次梦见自己)。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辛勤工作和付出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译文

    中原岂能阻挡陕地的障碍,南下乘着隆波的机遇。
    红色的山峦临近炎热的田野,山石撞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路上遇到的都是经商谋利的人,车轮滚动声中人们肩摩肩接。
    在繁华的交通要道上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力量,家中有人在军队里服役。
    读书吟诵难道就没有人听见吗?时下的学者们空谈华丽的辞藻却掩盖不了他们的无知。
    研究古代文献难道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吗?没有适当的人来纠正其中的错误。
    长江和汉水一带的故人都还在那里,我的劳苦之魂常常梦回那里。

    赏析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情感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描述、对旅途的描绘以及对自己的反思,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红色的山峦、炎热的田野、商人们的忙碌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和敬畏。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