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马在深闼,剖箱为之槽。
追鸡忽踏瓦,击豕先趋牢。
瓶盎尽翻倒,窗棂便摧烧。
比舍破斧声,誓不遗秋毫。
醉饱发高唱,裸卧纷爬搔。
一妇牵出窖,争先起群嚣。
老冤方惴惴,执爨供刍茭。
齐俗固强悍,吞恨乌能消。
每值毕骑过,或伺中途要。
驱来授畚锸,临穴无一逃。
所报或匪仇,玉石躯命淆。
仇杀迭相寻,将怒兵能挑。
昨日长平坑,今日阿房焦。
【注释】
- 系马:将马拴在深院的门户上。
- 剖箱:打开箱子。
- 追鸡:追赶鸡只。
- 蹴(cuì):踩、踏。
- 豕:猪。
- 盎(àng):盛酒器的大口。
- 窗棂(líng):窗户上的木条。摧烧:被火烧毁。
- 比舍:邻居,同乡。斩伐声:斧头砍树的声音。
- 誓:发誓。秋毫:秋天鸟兽的毛,比喻极小的东西。
- 高唱:高声歌唱。
- 爬搔:用手指或手心搔抓。
- 窖(jiào):地窖。
- 乌能消:怎能消除仇恨。
- 毕骑:指送葬的人骑马而来。
- 伺(sì):窥视。中途要:拦路抢劫。
- 授畚锸(kù cháo):给挖掘坟墓的人送工具。
- 所报:所报偿的。匪仇:不是仇敌。
- 身命:性命。淆(xiāo):混杂。
- 迭相寻(diéxiāngxún):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 将怒兵能挑:将要愤怒的士兵能够挑起战争。
- 昨日长平坑,今日阿房焦:这是两个典故,《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征调大批劳工,有一个人因不愿服役而投水自尽,尸体浮出水面后,秦二世下令将这个人的尸体从水底捞起,并埋入地下,这就是“长平坑”。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战争残酷无情的诗,通过对战场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破坏。
首句“系马在深阁,剖箱为之槽。”描绘了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态,马被拴在深院的门口等待使用,人们在战争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
第二句“追鸡忽踏瓦,击豕先趋牢。”描述了人们在战场上追逐猎物的情景,这种场景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第三句“瓶盎尽翻倒,窗棂便摧烧。”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甚至不惜破坏自己的东西来换取食物。
第四句“比舍破斧声,誓不遗秋毫。”则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怒,发誓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
第五至八句,诗人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如“醉饱发高唱”、“裸卧纷爬搔”等,描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第九句“一妇牵出窖,争先起群嚣。”则描绘了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和挣扎,他们被迫参与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来。
第十至十四句,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痛恨。他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也看到了战争后的惨状,更看到了战争中人们的无助和绝望。
最后一句“仇杀迭相寻,将怒兵能挑。”则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目的,那就是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杀戮。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无疑是愚蠢和可悲的。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