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秋意早,客望独登台。
斜日连云去,凉风逐雁来。
当归非郑重,久立亦迟回。
已自逢萧瑟,砧声莫漫催。
燕中秋感
幽州秋意早,客望独登台。
斜日连云去,凉风逐雁来。
当归非郑重,久立亦迟回。
已自逢萧瑟,砧声莫漫催。
注释:
幽州:今北京附近一带。
萧瑟:形容秋季的凄凉景象。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个在秋日独自登高远望的旅人,他眺望远方,感受到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
第一句“幽州秋意早”,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的位置和时间。幽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一带,而秋天则是一年中较早到来的季节。这里的“秋意早”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深秋时节的期待和感慨。
第二句“客望独登台”,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孤独的身影和登高的行为。作为“客”,诗人可能身处于异地他乡,无法享受家乡的温暖和陪伴。因此,他选择登上高处,以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这里的“独登台”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期待和憧憬。
第三句“斜日连云去”,诗人通过夕阳西下的景象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夕阳渐渐西沉,余晖映照着天空,与周围的云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斜日连云去”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同时,诗人用“去”字来结束这句诗,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第四句“凉风逐雁来”,诗人转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秋风起,寒意渐浓,大雁南飞。这里的“凉风”不仅带来了凉爽的感觉,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更迭。而“逐雁来”则描绘了大雁飞翔的情景,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第五句“当归非郑重”,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里的“当归”意味着回归故乡或完成某事,而“非郑重”则表示这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诗人在这里似乎在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些事物或观念,而是要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
第六句“久立亦迟回”,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迷茫。长时间的站立使得诗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而复杂。这里的“迟回”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第七句“已自逢萧瑟”,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然界的变化。这里的“萧瑟”形容秋天的凄凉景象,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寒冷,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萧条和失落。诗人通过这个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悲伤。
最后一句“砧声莫漫催”,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来结束全诗。这里的“砧声”指的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乐器声音,它代表着人们忙碌劳作的声音。而“莫漫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忙碌生活的不屑和反感。诗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不断催促自己行动或做出决定。相反,他更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以更加从容和淡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这首诗通过对幽州秋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更是一首表达作者内心深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