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林卧癖山水,岁晏听泉嚼梅蕊。
闲鸥所得祇忘机,老马何心更历块?
谁知造物惜沟断,偏遣送春及婪尾。
葵藿枯死终向阳,松菊虽存忍归里?
羼读集元诗百首,清泪如铅心见子。
金鳌退食剩密记,蕉园焚稿悲往轨。
杜鹃老病犹再拜,鸡鸣风雨何能已?
亦知天运例贞元,可奈孑黎苦疮痏。
昨者夜吟庭堆盐,不管晨炊盎无米。
同声喁于张与周,叠韵尖叉清且美。
西山积素正向霁,何不忍冻再随喜?
记得盛秋连辔归,满贮锦囊数番纸。
试淩群玉俯银海,天地晶然悟一指。
驾言是处可写忧,浊醪中亦有妙理。
咏觞命啸人两三,坊巷过从居尺咫。
千里江鱼到酒边,四壁唐花如画里。
帝京景物故好在,故乡湖山恐无此。
与君相见霜满颠,世事从教风过耳。
【译文】
一生爱好山水,岁末听泉嚼梅蕊。
闲鸥所得只忘机,老马何心更历块?
造物惜沟断,偏遣送春到婪尾。
葵藿枯死终向阳,松菊虽存忍归里?
读《集元诗百首》,清泪如铅心见子。
金鳌退食剩密记,蕉园焚稿悲往轨。
杜鹃老病犹再拜,鸡鸣风雨何能已?
天运例贞元,可奈孑黎苦疮痏。
昨者夜吟庭堆盐,不管晨炊盎无米。
同声喁于张与周,叠韵尖叉清且美。
西山积素正向霁,何不忍冻再随喜?
记得盛秋连辔归,满贮锦囊数番纸。
试凌群玉俯银海,天地晶然悟一指。
驾言是处可写忧,浊醪中亦有妙理。
咏觞命啸人两三,坊巷过从居尺咫。
千里江鱼到酒边,四壁唐花如画里。
帝京景物故好在,故乡湖山恐无此。
与君相见霜满颠,世事从教风过耳。
【注释】
- 陂(pí):水塘。
- “岁晏”:指岁暮,一年将尽。
- 梅蕊:梅花的花蕊。
- 造物:自然,造化。
- 沟断:水流受阻的地方。
- 坎(kǎn)块: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 沟(gōu)断:水流受阻的地方。
- 葵(kui)藿(huò):向日葵。
- 松菊:松竹。
- 清泪如铅:眼泪清澈如同铅一样。
- 金鳌(áo):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 蕉(jiāo)园:指陈师道的《陈后山集》。
- 鸢(yuān):传说中的一种鹰,这里代指张耒、周邦彦等人。
-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排列得非常整齐。
- 帝京: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 帝京景物:指帝都汴京的景色。
- 唐花:指菊花、梅花。
- 酒边:饮宴之时。
- 群玉山:指昆仑山,古人以为神仙居住之所。
- 银海:指银河,也比喻广阔的宇宙空间。
- 一指:指禅家“一花一世界”的境界。
- 是处:到处。
- 妙理:玄妙的道理。
- 帝京景物故好在:帝京汴京的景色很值得欣赏。
- 帝京景物故好:指帝都汴京的景色很值得欣赏。
- 故乡湖山恐无此:家乡的山水恐怕没有这样的美景了。
- 霜满颠:头发上结满了白发。
- 事:世事。
- 从教:任凭。
- 张与周:张耒、周邦彦。
- 坊巷:街巷。
- 帝京景物故好在:帝都汴京的景观十分美好。
- 故乡湖山恐无此:家乡的山水可能再也没有了这样的美景。
- 霜满颠:头上白发很多。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冬十一月。时作者正在徐州,与好友张耒、周邦彦相会,并有酬唱之作。诗中以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首联“半生林卧癖山水,岁晏听泉嚼梅蕊”,表达了自己平生酷爱山水之乐;在岁末时节,他喜欢听泉水叮咚的声音,吃梅花的花蕊。这里的山水不仅是指自然风光,更是指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和淡泊之情。
颔联“闲鸥所得只忘机,老马何心更历块?”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慨。他认为人们应该像闲鸥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老马那样忘却一切烦恼。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忘记初心,陷入困境之中无法自拔。这里的“忘机”可以理解为放下杂念,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而“历块”则可以理解为经历磨难和挫折。
颈联“谁知造物惜沟断,偏遣送春及婪尾?”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他认为造物主非常珍惜河流的曲折,因此特意将春天送到了最末尾。这里的“沟断”可以理解为河曲;“送春及婪尾”则可以理解为春天到了尽头。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尾联“葵藿枯死终向阳,松菊虽存忍归里?”则是诗人对于生命的态度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枯萎的葵藿也会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尽管松菊已经失去了生机,但它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这里的“葵藿”指的是向日葵;“松菊”则是指松树和菊花。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坚持的态度。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独特。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典故和引用,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