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一角青,我春复我秋。
国改乔木在,卜居无此幽。
曩哲肯堂构,望云早归休。
遗经逮诸孙,露车当横流。
缅怀黄农世,高契园绮俦。
三山双塔间,虫鸟相唱酬。
五十忽已至,正月千岁忧。
木榻分坐穿,生圹久自谋。
知命圣有学,易理如环周。
蹑景负息壤,吾宁忘吾楼?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颖生重葺环翠楼成寄题
  • “颖生”指某位文人或诗人。
  • “重葺”表示重新修建。
  • “环翠楼”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建筑或景点。
  • 整句意为:颖生重修环翠楼,以此作诗题赠。
  1. 乌山一角青,我春复我秋。
  • “乌山”可能指的是地名或山名。
  • “一角青”形容山的一角显得格外清晰、生动。
  • “春复我秋”表达了时间流转中,春天与秋天不断重复的主题。
  • 整句意在描绘乌山四季景色的不同,以及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
  1. 国改乔木在,卜居无此幽。
  • “国改”暗示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 “乔木在”表示旧有的树木还在,虽然国家改变了,但自然景物依旧存在。
  • “卜居无此幽”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并不觉得特别幽静或舒适。
  • 整句表达了尽管国家政治环境改变,但自然界的美景依然存在,且不认为这种环境特别幽静或舒适。
  1. 曩哲肯堂构,望云早归休。
  • “曩哲”指的是过去的智者或贤者。
  • “堂构”指建立宏伟的建筑。
  • “望云早归休”形容希望像云一样飘逸,早日回到理想的归宿或生活中去。
  • 整句反映了对过去智者的敬仰,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1. 遗经逮诸孙,露车当横流。
  • “遗经”指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或学问。
  • “逮诸孙”表示这些经典被子孙继承。
  • “露车当横流”形容学问如流水般广泛传播。
  • 整句表达了经典知识通过后代传承,并广泛流传的意境。
  1. 缅怀黄农世,高契园绮俦。
  • “黄农世”可能是指黄帝时代,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
  • “高契园绮俦”形容与古人志趣相投,共同欣赏美好事物。
  • 整句表达了怀念古代圣贤的时代,以及与古代贤者的志趣相通的情感。
  1. 三山双塔间,虫鸟相唱酬。
  • “三山”可能指的是三个山峰,象征多山地区。
  • “双塔”可能指的是两座塔。
  • “虫鸟相唱酬”形容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相互呼应,和谐共存。
  • 整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
  1. 五十忽已至,正月千岁忧。
  • “五十”可能指的是某种年龄或阶段。
  • “忽已至”表示突然到达某个阶段。
  • “正月千岁忧”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有很多忧虑。
  • 整句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担忧。
  1. 木榻分坐穿,生圹久自谋。
  • “木榻分坐穿”形容生活的简朴和朴素。
  • “生圹久自谋”表示对死后墓地的选择和规划已经深思熟虑。
  • 整句反映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态度和对墓地选择的重视。
  1. 知命圣有学,易理如环周。
  • “知命圣有学”表达了对天命的理解,认为天命是有其规律的,可以通过学习去掌握和理解。
  • “易理如环周”形容易经的原理如同圆周一样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 整句表达了对易理深刻理解和领悟的观点。
  1. 蹑景负息壤,吾宁忘吾楼?
  • “蹑景”形容行走时踩在光影之间,仿佛踏在影子上。
  • “负息壤”表示背负着大地的恩赐,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 整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自己居住地的珍视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乌山、环翠楼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学问的传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主题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