漭漭河声,捩柁处、怒涛千尺。绝壁下、鱼龙悲啸,水波欲立。
一派灰飞官渡火,五更霜洒中原血。问成皋京索事如何?空陈迹。
虫牢外,风萧瑟;凛𩣮延畔,沙堆积。试中流骋望,百忧横集。
混混且拼流日夜,茫茫不辨天南北。但望中似见有人烟,陈桥驿。

首先将原诗逐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自封丘北岸渡江至汴梁——我乘船从封丘县(位于河南省)的北面渡过黄河到达汴梁(现在的开封)。
漭漭河声,捩柁处、怒涛千尺。绝壁下、鱼龙悲啸,水波欲立——宽阔的河水声,在舵把子(船只控制装置)转动的地方,有如千万尺高的巨浪。在绝壁之下,鱼和龙在哀鸣,水波好像要站稳。
一派灰飞官渡火,五更霜洒中原血——整个官渡都被燃烧着的大火所笼罩,天刚破晓时,霜气洒向中原大地。
问成皋京索事如何?空陈迹。——你问,成皋(地名,今属河南)和京城洛阳之间的战事进展如何?一切都已化为陈迹。
虫牢外,风萧瑟;凛𩣮延畔,沙堆积——在虫子的洞穴外面,寒风呼啸;远处黄河岸边,沙土堆积,显得荒凉。
试中流骋望,百忧横集——试着在河中央远望,各种忧虑纷纷而至。
混混且拼流日夜,茫茫不辨天南北——滚滚的水流昼夜不停,茫茫一片,连方向都分不清。
但望中似见有人烟,陈桥驿——但只看到远处似乎有人家,那是一个叫做陈桥驿的地方。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自封丘北岸渡江至汴梁》是北宋词人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描绘河流的汹涌澎湃、战争的惨烈场景以及对战后残破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首句“自封丘北岸渡江至汴梁”交代了诗人的旅行路线及目的。“自”字表明这是由自己主动选择的道路,而不是被迫或无奈之举。“渡江至”则表明这一行为是在江河之上进行的,可能涉及到水上交通或军事运输等。这里的“至汴梁”则进一步明确了目的地,即今天的开封市。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旅行,而是一次充满挑战与危险的使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成目标。

第二句中的“漭漭河声”形象地描述了河水的浩渺与壮阔。“捩柁处、怒涛千尺”则描绘了船行至此,面临的巨大挑战,如同面对千尺高浪一般。这里的“怒涛”不仅形容了河水的湍急,还暗喻了当时战局的激烈与残酷。“绝壁下、鱼龙悲啸,水波欲立”则通过描写鱼龙的哀鸣和水波的动荡,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接下来的几句继续深化了对战争场景的描绘。“一派灰飞官渡火,五更霜洒中原血”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烈场面:火光冲天,硝烟弥漫;霜露降临,鲜血四溅。这种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普遍态度。“问成皋京索事如何?”则是诗人内心的疑问,他想知道战争的结果如何。而“空陈迹”三字则揭示了他的失望与无奈,因为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最后几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希望。“虫牢外,风萧瑟;凛𩣮延畔,沙堆积”通过描绘环境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中流骋望”则意味着站在江流之上,放眼望去,希望能够看到希望与美好未来的场景。然而,现实却是“百忧横集”,各种忧虑纷至沓来。“混混且拼流日夜,茫茫不辨天南北”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环境的恶劣。“但望中似见有人烟,陈桥驿”则是诗人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尽管只是隐约可见的人烟和陈桥驿这个地方,但这已经足以让他感到欣慰和鼓舞。

整首词通过对河流、战争场景以及战后残破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同时,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也使得这首词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