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千山外,萧条剩几村。
敌人真破胆,壮士未归元。
浊水烽相照,珠潭垒尚屯。
沙虫成底事,寂寞竟无言!
注释:
七月二十二日攻克集集,斩首百余人。
莽苍的千重山外,萧条的几座村庄。
敌人被打败了,但壮士们没有归去,依然坚守。
烽火映照着浊水,珠潭的堡垒依旧驻扎着军队。
沙虫成了何事,寂寞中竟无言可说!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九月十五日攻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城后,作于台北城中之“望洋楼”。诗前小序云:“八月十八日,登望洋楼,览海观山,有感而作。”
首联写收复基隆城的捷报传来。七月二十二日攻克集集,斩首百余人;接着又攻克基隆城,斩首数百人。捷报传开,士气大振,敌人闻风丧胆,不敢再战。
颔联写敌人被打败后,却仍不甘心失败,仍在顽抗到底,不肯轻易退却。他们还在山上构筑堡垒,企图负隅顽抗。这种顽强的抵抗精神,让人不禁感到敬佩。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到了明朝一方。
颈联写基隆城内的情况。烽火映照着浊水,珠潭的堡垒依旧驻扎着军队。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
尾联写沙虫成了何事?寂寞中竟无言可说。这里的“沙虫”指的是一种生活在沙滩上的昆虫。它在这里可能是一种隐喻,象征着那些被战争破坏的人们,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成为了孤苦无依的流浪者。因此,他们只能在寂寞中默默承受痛苦与煎熬。然而,他们也并没有选择沉默不语,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生活与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通过描述基隆城中的战争场景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展现了明朝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