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来几度废吟诗,三载荆花损两枝。
折臂已如亡右手,伤心况未见男儿。
名山孰继中郎业,蒿里偏吹仲氏篪。
泉下若逢爷有问,为言贫贱似前时。
【注】仲义弟:指作者的堂弟。
愁来几度废吟诗,三载荆花损两枝。折臂已如亡右手,伤心况未见男儿。名山孰继中郎业,蒿里偏吹仲氏篪。泉下若逢爷有问,为言贫贱似前时。
愁来几度废吟诗——指因忧愁而无心作诗。
折臂已如亡右手——喻指堂弟仲义之死,自己失去了一个亲人,犹如手臂受伤不能动弹,失去了一只手。
伤心况未见男儿——悲痛之情更因为仲义尚未成年就夭折了,未能见到他的男子汉气概。
名山孰继中郎业——中郎,指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蔡邕(字伯喈),他曾任侍中、太傅等职,封高阳侯,后被宦官杀害。名山,指代高山,即蔡中郎所居之嵩高山,此处借指中郎的事业。孰继,谁继承?孰继中郎业,意谓谁能继承中郎的事业。
蒿里偏吹仲氏篪——蒿里是古代传说中阴曹地府中的地名,这里用它来形容人死后灵魂所在的地方。仲氏,指作者的堂弟仲义。篪,古代一种竹制乐器,形似笛子而大,长三尺左右,上端有一孔以便吹奏,音高清越。此处用篪比喻兄弟之间的情谊。
泉下若逢爷有问,为言贫贱似前时——泉下,阴间,指死者的灵魂。若逢,如果遇到。爷有问,指死者对生身之父的询问。言贫贱,陈述自己的贫贱生活。似前时,与从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
赏析:
此诗为悼念堂弟仲义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怜之情。
首联“愁来几度废吟诗,三载荆花损两枝”描绘了诗人因悲痛而无心作诗的情景。“愁来几度废吟诗”,表明诗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和痛苦,以至于无心再提笔创作诗篇。而“三载荆花损两枝”,则进一步展现了时间在诗人心中的流逝,以及仲义之死的悲伤程度。
颔联“折臂已如亡右手,伤心况未见男儿”更是直抒胸臆。“折臂已如亡右手”,形象地描绘了仲义之死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悲痛感。“伤心况未见男儿”,则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他既为仲义之死感到悲痛,又为他未能看到自己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作为的男性而感到惋惜。
颈联“名山孰继中郎业,蒿里偏吹仲氏篪”以景衬情。“名山孰继中郎业”,意味着仲义之死使得家族事业无人能继承,诗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事易迁。“蒿里偏吹仲氏篪”,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于仲义之死的哀痛之情。仲义虽已去世,但他生前所吹奏过的篪声仍回荡在寂静的墓地之中,仿佛在倾诉着他们兄弟间的深情厚谊。
尾联“泉下若逢爷有问,为言贫贱似前时”则是诗人对生死观念的深刻反思。“泉下若逢爷有问”,表达了他对生死轮回的看法,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且能够与生者进行交流。“为言贫贱似前时”,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希望死后的仲义能够听到自己的诉说,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未因此而改变。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描写诗人与仲义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仲义之死的悲痛场景,传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让人在品味之余,对人生的无常、亲情的珍贵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