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乡村午梦初,稻花香里度篮舆。
有怀竹帛思投笔,无补生灵耻上书。
瘴雨千峰迷客路,烽烟万里阻公车。
算来只觉逃名好,日对青山愧有馀。
【注释】
捒:搔。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篮舆:指用竹篾编成的篮子。古代一种轻便的代步工具,可以坐人,也可装载货物。
竹帛:泛指书籍。
投笔、无补生灵:都是说不应当在朝为官的意思。投笔,东汉末年班超投笔从戎。无补生灵,意谓没有益处。
瘴雨:南方湿热地区所特有的烟雨,又称瘴气。
烽烟万里阻公车:意思是说烽火四起,战争不息,使得朝廷的车驾不能远行。
算来只觉逃名好:觉得逃避世俗名利才好。
愧有馀:惭愧自己还有余力。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贬官谪居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态炎凉时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首句“历历乡村午梦初”,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然而,这种宁静并未持续太久,第二句“稻花香里度篮舆”突然转换了场景,诗人开始感受到乡村之外的世界。他乘坐着篮舆,穿越着稻花飘香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而,这种思念并非出于对故土的眷恋,而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不应在朝廷为官。
颔联“有怀竹帛思投笔,无补生灵耻上书”,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虽然有志于为国家效力,但却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感到羞愧。他渴望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却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任务。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得诗人深感无奈和痛苦。
颈联“瘴雨千峰迷客路,烽烟万里阻公车”则描绘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看到那些被瘴雨笼罩的山峰,不禁感叹自己的无力;而看到那片烽火连天的大地,更是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这种内心的煎熬和无奈,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远离尘世、逃避名利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尾联“算来只觉逃名好,日对青山愧有馀”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矛盾的总结和反思。他认为,虽然逃避名利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但内心深处却仍存有愧疚之情。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也明白自己的能力不足;但他更懂得自己的内心追求——那就是做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因此,他决定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挑战,去追寻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矛盾与挣扎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