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湖一碧澄不流,旧山明月随行舟。
清光四垂天宇净,水气凛凛寒于秋。
乍入盘涡棹声扴,近岭回波尽圆折。
布帆落处水禽啼,十里平沙踏晴雪。
孙郎济胜天下稀,猿臂引我登危矶。
天风吹入倏飘举,衫影欲逐岩云飞。
山中露寒夜萧爽,缘山有径披榛上。
崖回岛侧穷攀跻,天半惟闻屐声响。
兴尽重寻下渚船,登山临水总堪怜。
月明欲去无乡梦,斜倚孤篷枕肘眠。

三月十五夜泊彭蠡,同于丕登大鸡山

在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夜晚,我们泊舟彭蠡湖,一同登上大鸡山。

“彭蠡”是古代对鄱阳湖的别称,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大鸡山”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山峰,这里用来象征某种高远的境界或目标。

番湖一碧澄不流,旧山明月随行舟。
湖水清澈透明,如同未被污染的碧玉一样,月亮也随着船儿一起航行。
“番湖”可能是一个湖泊的名字,也可能是作者自创的词语,用来形容湖水的清澈。而“明月随行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景。

清光四垂天宇净,水气凛凛寒于秋。
月光洒满大地,天空变得格外明亮和清澈。同时,水气寒冷如秋日般刺骨。
“清光”指的是明亮的月光,“四垂”指的是向四面八方伸展,“天宇”指的是天空。“净”表示清晰、明亮。
“水气凛凛”形容水汽的寒冷感觉,“寒于秋”则是指比秋天还要寒冷。

乍入盘涡棹声扴,近岭回波尽圆折。
刚进入漩涡,桨声拍打在水面上,声音急促而有力。靠近山岭时,回旋的波涛渐渐平缓且曲折。
“盘涡”指的是水流湍急的地方,“棹声扴”形容划桨的声音撞击在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的“扴”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急促的意思。“尽圆折”则形容回旋的波涛渐渐变得平静而曲折。

布帆落处水禽啼,十里平沙踏晴雪。
当帆船降落在岸边时,水鸟的鸣叫声响起。沿着平坦的沙滩走,脚下踩着晴朗的雪地。
“布帆”指的是帆船的帆,可能是一种轻便的帆布制成的船。“水禽啼”指的是水鸟的鸣叫。这里的“啼”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鸣叫的意思。“晴雪”指的是晴朗的雪地,这里的“雪”字可能是指雪白的颜色或状态。

孙郎济胜天下稀,猿臂引我登危矶。
像孙郎那样有勇气的人很少见,猿猴般的手臂牵引着我登上危险陡峭的山崖。
“孙郎”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人物孙吴,这里用来比喻有胆量或勇气的人。“济胜”指的是克服困难或达到胜利。“猿臂”指的是猴子般的手臂或力量。这里的“引”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引领或带领的意思。“危矶”指的是危险的山崖或峭壁。

天风吹入倏飘举,衫影欲逐岩云飞。
突然吹来的风使衣衫飘扬起来,衣襟的影子似乎要追随岩石上的白云飞走。
“倏飘举”指的是突然飘动起来的动作或状态。这里的“欲逐”表示想要跟随或者追随的意思。“岩云”指的是岩石上的云雾或者山石上的云雾。这里的“欲”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想要或希望的意思。

山中露寒夜萧爽,缘山有径披榛上。
山中的露水冷清而清新,沿着山路穿过荆棘丛生的地带。
“露寒”指的是露水冷清的感觉。这里的“萧爽”可能是指清爽、宁静的气氛。“缘山”指的是沿山而行的道路或路径。这里的“有径”表示有一定的路径或者道路。“披榛上”指的是穿行在荆棘丛生的地带上。这里的“榛”字可能是指灌木丛或者荆棘丛生的地区。

崖回岛侧穷攀跻,天半惟闻屐声响。
沿着悬崖和岛屿的边缘攀爬到顶端,只能听到脚下木板鞋敲击地面的声音。
“崖回岛侧”指的是悬崖和岛屿的边缘地区。这里的“穷攀跻”表示攀登到顶端的动作或过程。“天半”指的是天空的一半部分或者高处。这里的“唯”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只有的意思。“屐声响”指的是木板鞋敲击地面的声音。

兴尽重寻下渚船,登山临水总堪怜。
兴致已尽时又寻找下渚船上的船只,登山临水总是让人感到可怜。
“兴尽”指的是兴致已经用尽或者兴趣已经消失的意思。这里的“重寻”表示再次寻找或者寻找的意思。“下渚”指的是下游的河段或者小岛等地。这里的“总堪怜”表示总是令人感到怜悯或者可惜。这里的“怜”字可能是方言词汇,表示怜悯或同情的意思。

月明欲去无乡梦,斜倚孤篷枕肘眠。
月光明亮时我想要离去但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我斜倚着孤独的篷帐枕着肘部入睡。
这句话没有明显的关键词,但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夜晚的某个时刻,独自坐在船上,望着明亮的月光,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选择了靠在孤独的篷帐中休息睡觉。这里的“欲去无乡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他渴望离开这个环境去寻找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对家乡的眷恋。这种矛盾的情绪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