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生谁复澹风尘,石耳山人道意真。
栗里曾称晋处士,叠山原是宋遗民。
清余积雪萧萧发,危挺孤嵓落落身。
莫讶武陵非隔世,桃花流水自通秦。
【解析】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画中人石耳山人为对象,从他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和与作者的关系等几方面入手,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前四句描写石耳山人的外貌和气质;中间四句写其性格志气,最后两句写与作者的关系。
“劳生谁复澹风尘”,此句为第一联,意思是:人生在世,谁能摆脱世事纷扰,保持清闲淡泊的心态呢? “劳”指劳累,“生”指生活。“谁复澹风尘”即“谁能淡泊名利”。这里,作者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恶。“澹风尘”,即超脱尘世,不被世间名利所累。
“石耳山人道意真”,此句为第二联,意思是:石耳山人有一颗真诚的心,他追求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石耳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传说它生长于石缝之中,能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故得名。这里,诗人借石耳的典故来赞美石耳山人的高尚品德和追求。
“栗里曾称晋处士”,此句为第三联,意思是:石耳山人曾在隐居的山林间自称是晋朝时的隐士,这表现了他的高洁自守的性格品质。晋处士,即晋朝时期的隐士。
“叠山原是宋遗民”,此句为第四联,意思是:石耳山人原来是宋朝的遗民,这又表现了他忠诚于国家的品质。宋遗民是指宋亡后不愿仕元的人。
“清余积雪萧萧发,危挺孤嵓落落身”,此句为第五联,意思是:石耳山人生活在深山中,山间的雪还未融化,他正挺立在峭壁之上,显得潇洒不羁。“萧萧”形容雪声。“嵓”指山坳或山崖。
“莫讶武陵非隔世,桃花流水自通秦”,此句为第六联,意思是:不要惊讶我身处武陵,因为桃花溪水依然流淌着,可以一直通到长安。“武陵”是地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境内。“桃源洞天”是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桃花流水自通秦”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写石耳山人的形象和行为举止,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世俗名利的鄙夷之情。
首联“劳生谁复澹风尘,石耳山人道意真”,直接点出题目中的“石耳山人”,并对其身份和品行进行描述和评价。诗人认为,只有能够超脱世俗名利的人,才能保持一份淡泊宁静的心态。而石耳山人正是这样的人,他对世俗名利不屑一顾,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颔联“栗里曾称晋处士,叠山原是宋遗民”,进一步描绘了石耳山人的生平事迹。他曾经隐居在山林之中,自称是晋朝时期的隐士,这体现了他高洁自守的精神风貌。同时,他还曾是宋朝的遗民,这又表明了他的忠诚于国家的品质。
颈联“清余积雪萧萧发,危挺孤嵓落落身”,则是对石耳山人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的具体描绘。他生活在深山之中,那里的积雪尚未融化,他正挺立在峭壁之上,表现出一种潇洒不羁的态度。
尾联“莫讶武陵非隔世,桃花流水自通秦”,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世俗名利的鄙夷之情。诗人认为,尽管自己身处乱世之中,但仍然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石耳山人却能够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享受那份宁静的生活,这是值得敬佩的。而桃花溪水依旧流淌不息,可以一直通向长安,这也象征着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