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岁颇依人,园居昧真趣。
及兹谙畏涂,咨且不忍去。
众情恶寡谐,相适宁非遇。
犊车知我门,凿坏亦何遽。
王生云居下,一榻新成故。
梧棘各有栖,鸾枭岂争鹜。
流亡布近郊,眼暗惊尘暮。
群木郁苍苍,烟光卷归路。
【注释】
将之建昌县:前往建昌县。将,送。建昌县今属江西。
中岁颇依人:年纪已过半。中岁,中年,指四十五、四十岁之间。
园居昧真趣:居住在园林里,失去了真正的兴趣。昧,同“蔑”,忽略、忘记的意思。真趣,真情、本意。
及兹谙畏涂:至此懂得了害怕走仕途的艰辛。兹,这;焉,代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或“啊”。
咨且不忍去:唉,怎忍心离开这里(家乡)。咨,叹息的语气词。去,离开、离去。
众情恶寡谐:众人都厌恶孤独。众情,众人的心情、愿望。寡,少、孤。谐,合、调适。
相适宁非遇:相互适应,难道不是遇到知己吗?相适,相得益彰,相互适应。宁,岂,表反诘语气。遇,遭遇、相遇。
犊车知我门:小牛车的车轮知道是我家门(因为我经常乘坐它)。犊,小牛。
凿坏亦何遽:用石头开凿的门,又有什么关系?亦,也。遽,急、快。
王生云居下:《新唐书·文苑传》载:“王生字元振,太原祁人也。”王元振在长安时曾与李华交游,后隐居嵩山,号白云子。云居,隐居于山中之意。云,云彩,云雾。
一榻新成故:一张床是新置的还是旧有的。故,旧的、过去的。
梧棘各有栖:梧桐树和酸枣树都有栖身之地。梧,梧桐;棘,酸枣,皆为树木名。
鸾枭岂争鹜:凤凰和鸱枭怎能争食?鸾,凤凰。枭,猫头鹰。鹜,鸭子。此处借指人们。
流亡布近郊:百姓流离失所,住在郊区。流亡,流浪,漂泊。布,通“被”,覆盖、围蔽。
眼暗惊尘暮:眼前一片昏暗,惊觉尘世已经黄昏。目暗,视力不清。惊尘暮,形容黄昏时分的景象。惊,惊动、惊怕。
群木郁苍苍,烟光卷归路:群树茂盛苍翠,烟雾弥漫遮蔽着回家的道路。郁苍苍,茂盛苍翠的样子。群木,众多的树木。烟光,雾气笼罩的景象。
【赏析】
《移第江州》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篇作品。李华(715-764),字泰伯,汉族,唐朝官员和文学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北),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狄道镇)人。大历十四年(779年)始为秘书省校书郎,建中二年(781年)擢进士,登宏辞科,授周至尉。历任太学博士、右拾遗、礼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内职,终官太子少傅,世称李少傅。他工骈体文,其文精练雅致,深挚谨严。他的诗歌多写景状物,以清丽婉转著称。《移第江州》是一首描写自己移居江州心情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感。
首联“中岁颇依人,园居昧真趣”,描绘了作者在中年时期,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常常依赖别人,而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谛。这里的“中岁”指的是中年时期,而“颇依人”则表示作者在这个时期常常依赖别人,无法自立。这种生活状态使得作者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谛。这里的“真趣”是指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而“昧”则是忽略了、忘记了的意思。通过这一联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真谛的渴望。
颔联“及兹谙畏途,咨且不忍行”,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这里的“谙畏途”指的是作者已经明白了官场生活的艰辛和危险,而“咨且不忍行”则表明作者对于离开这个熟悉而又危险的环境感到痛苦和不舍。这里的“咨”是感叹的语气词,而“忍行”则表示作者难以做出决定。通过这一联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颈联“众情恶寡谐,相适宁非遇”,继续描绘了作者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这里的“众情恶寡谐”指的是众人都厌恶孤独,而“相适宁非遇”则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适应,难道不是彼此之间的机遇吗?这里的“恶”是厌恶的意思,而“宁非遇”则是表示肯定的说法。通过这一联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相处在一起。
尾联“犊车知我门,凿坏亦何遽”,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这里的“犊车”指的是小牛车,是古代用来拉货的工具,而“知我门”则表示小牛车知道我家的大门。这里的“凿坏”指的是用石头开凿的门洞,而“亦何遽”则表示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一联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他认为家乡的门虽然被凿坏了,但那毕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啊!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不愿意离开家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展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感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