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治冠陵阳顶,百尺层楼出此巅。
宛水无声流槛外,敬亭如画落檐前。
去天一握宜晴雨,拔地千寻瞰井廛。
为诵玄晖闲坐句,高深旷望似当年。
【注释】
冠: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敬亭山:又名天柱山,在今安徽省境内。宛水:即皖水,源出安徽黄山,经宣城入长江。槛外:栏杆之外,指楼前。檐前:屋檐之下。去天一握:离天只差一握,极言其高。拔地千寻:形容极高。瞰井廛:俯瞰城镇、村落。玄晖:谢朓,字玄晖,曾任宣城郡太守,故称。
【译文】
宣城的治所在冠山的陵阳顶,一座百尺高楼矗立于此巅。
宛水无声流过栏杆之外,敬亭山宛如一幅画落在屋檐之前。
距离天只有一握之远,无论晴雨都宜观赏。
它拔地而起有一千尺高,俯瞰着井邑村落。
吟诵谢朓《登宣城郡楼》诗,高深旷远的景象让人想起当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宣城郡楼的七律。诗人登上宣城郡楼,凭栏远眺,不禁想起谢脁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山居的清幽和静寂,诗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而宣城郡楼恰好位于这一片静谧之中,因此诗人便将宣城郡楼比作是谢朓笔下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首联“宣州治冠陵阳顶,百尺层楼出此巅”,是说宣城郡郡治所在的冠山山顶上建有一座高百尺的楼阁,这座楼阁就坐落在宣城郡郡治所在地冠山顶上。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为后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宛水无声流槛外,敬亭如画落檐前”,是写宣城郡城景色的。诗人先写宛水从城外流过,然后写敬亭山的近景。这两句诗既写景又寓情,宛水无声是暗喻诗人内心平静如水的心境,敬亭山如画则是明写敬亭山的优美景色。
颈联“去天一握宜晴雨,拔地千寻瞰井廛”,是说宣城郡城离天空只有一尺的距离,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天,都十分适合登楼观景。这句诗既写出了宣城郡城的地理环境特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胸怀气度。宣城郡城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站在楼上可以俯瞰到井邑村落。
尾联“为诵玄晖闲坐句,高深旷望似当年”,是说诗人吟诵谢朓在《登宣城郡楼》中所写下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感叹当年谢朓的诗句写得多么的高深旷远。这里用到了典故,是说诗人通过对宣城郡楼美景的描绘,来抒发对谢朓诗句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宣城郡楼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既写出了宣城郡楼的独特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怀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