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尽日身闲极,巨案长毡设近门。
古刻爱临凭手颤,细书不作为瞳昏。
春来杨柳风三径,秋到梧桐月一园。
漓墨飞毫聊卒岁,珍藏弃掷任儿孙。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描述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和书法创作。下面逐句进行释义并附上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第一部分:写字

1. 诗句

老人尽日身闲极,巨案长毡设近门。

  • 注释
  • 老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 尽日:整天。
  • 身闲极:身体非常轻松,没有负担。
  • 巨案长毡:形容写字用的书桌很大,上面铺着长长的毡子。
  • 设近门:摆放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2. 译文

整天都感到很轻松,书桌上铺着长长的毡子。

3. 赏析

首句点明主题,诗人通过描写老人的日常起居,营造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用“身闲极”进一步描绘老人的生活状态,突出其悠闲自在。最后两句则转入书房场景,通过描述书桌的大小与位置,营造出一个宁静的读书环境。

第二部分:写字

1. 诗句

古刻爱临凭手颤,细书不作为瞳昏。

  • 注释
  • 古刻:古代的碑刻。
  • :照着写。
  • 凭手颤:形容书写时手颤抖。
  • 细书:细致入微的书法。
  • :成为。
  • 瞳昏:视力模糊。

2. 译文

我喜爱临摹古代碑刻,但手会因激动而颤抖;细致的书写并不会让我的眼睛感到疲劳或模糊。

3. 赏析

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对书法技艺的热爱及其对细节的关注。诗人不仅喜欢临摹古碑,更注重于书法本身的艺术性。虽然细致地从事书法创作可能会让人手颤,但这并未影响他对书法的热爱。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第三部分:写字

1. 诗句

春来杨柳风三径,秋到梧桐月一园。

  • 注释
  • 杨柳: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风三径:指春风拂过的三条小径。
  • 梧桐:秋天常绿树之一,常用作秋天的象征。
  • 月一园:指月光下的园林。

2. 译文

春天来临,杨柳摇曳,风拂过三条小径;秋天到来,梧桐叶黄,月光映照在一座园林。

3. 赏析

这两句继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前文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和呼应。春天的杨柳和秋风中的小径,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秋天的梧桐和月光映照下的园林,则呈现出一种静谧和宁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恬淡。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第四部分:写字

1. 诗句

漓墨飞毫聊卒岁,珍藏弃掷任儿孙。

  • 注释
  • 漓墨:指用墨水写出的字迹清晰、流畅。
  • 飞毫:指笔法灵活,运笔自如。
  • 聊卒岁:姑且度过这一年。
  • 珍藏:珍视收藏。
  • 弃掷:丢弃。
  • 儿孙:子孙后代。

2. 译文

尽管我能用墨水写下清晰流畅的字迹来度过一年,但还是将它们珍视并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享用。

3. 赏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书法作品的珍惜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诗人虽然能够用墨水写出清晰的字迹来度过一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将这些字迹珍藏起来,留给子孙后代享用。这表明诗人具有深远的眼光和责任感,他希望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传承给后人,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这份美好的遗产。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