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张眼,看江山无主,舆图换稿。一幅沧桑谁堪画,肠断秣陵秋老。衰草凄迷,夕阳惨淡,旧泪知多少。零香残粉,付与声声啼鸟。
最恨烛灺烟消,歌终梦醒,门户空争闹。国破家亡无所剩,赢得数株红蓼。孽子孤臣,渔夫樵客,冥冥鸿飞杳。识时俊杰,出山惟恐不早。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模糊张眼”,意思是迷离恍惚地睁大眼睛。这里指作者看江山无主,国破家亡;“看江山无主”是说山河破碎,国家没有主人。这里的“江山”指的是北宋的江山。作者看到山河破碎,国家失去了主宰,十分痛心。“换稿”,指改朝换代。这里指宋王朝被金所取代。“一幅沧桑谁堪画,肠断秣陵秋老”,意思是:一幅动荡的沧桑景象,谁能够描绘出来?我不禁感到悲痛,因为秣陵(今南京市)已到了秋天,一片凄凉。“秣陵”,古县名,故城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因秦淮河在此转弯,故得名。这里借指南宋王朝。

“衰草凄迷,夕阳惨淡,旧泪知多少”,意思是:荒草萧疏,夕阳惨淡,流下的眼泪不知有多少。“凄迷”,形容草木茂盛繁茂的样子。“哀伤悲凉的样子”。这里用“惨淡”、“凄迷”来渲染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零香残粉,付与声声啼鸟”,意思是:落花飘零,胭脂散尽,留给我的只有一声声啼叫的鸟。“零香残粉”,意谓凋零飘落的花瓣和零落的胭脂残粉。“声声啼鸟”,意谓鸟儿啼叫。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情。

“最恨烛灺烟消,歌终梦醒,门户空争闹”,意思是:最恨的是烛光熄灭,歌声结束,梦醒了却只剩下空荡荡的门庭。“恨烛灺烟销”的意思是恨这蜡烛的火焰渐渐熄灭,暗喻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梦醒”是说梦醒了,而“门庭空闹”则是说空自热闹。

“国破家亡无所剩,赢得数株红蓼”,意思是:国家破碎,家族消亡,什么也没有剩下,只留下几株红蓼。“无所剩”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剩下。“红蓼”即蓼花,又名蓼荻,生长在水边,夏初开白花,花后结出小果实,可以吃。这里是以蓼花来比喻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孽子孤臣,渔夫樵客,冥冥鸿飞杳”,意思是:那些作乱的儿子们、被遗弃的臣子们,还有那些渔夫樵夫、山野农夫,都像那大雁一样高飞远去。“孽子孤臣”指那些背叛国家的逆贼。“冥冥鸿飞杳”意思是说鸿雁高飞远去,消失在茫茫天际之中。这里用“鸿飞杳”来形容那些逆贼们像大雁一样高飞远去。

“识时俊杰,出山惟恐不早”,意思是:识别出有才能的人,希望他们早日出来做官。这是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与期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当时元军已占领了临安(今杭州)。作者此时已离开朝廷,隐退江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无奈,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国家灭亡后的萧条景象;第二段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思;第三段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与期待。

首句“模糊张眼,看江山无主”,意思是说作者睁着朦胧的眼睛去看国家,发现国家已经没有了主人。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词语“江山”,将国家比作一个具体的物体,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现状。紧接着,作者又用“换稿”一词来形容宋王朝的灭亡。这里用“换稿”来暗示宋王朝已经易帜于元。接着,作者又用“一幅沧桑谁堪画,肠断秣陵秋老”两句来描绘国家的现状。这里用“肠断”来形容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悲痛心情。最后,作者用“衰草凄迷,夕阳惨淡,旧泪知多少”三句来描写国家的现状。这些描述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极度不满和痛苦。

第二段开始于“最恨烛灺烟消,歌终梦醒,门户空争闹”。这里用“恨烛灺烟消”来形容作者心中的愤怒和失望。接着,作者又用“歌终梦醒,门户空争闹”来描绘国家的现状。这里用“梦醒”来形容国家已经没有希望。最后,作者又用“国破家亡无所剩,赢得数株红蓼”两句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悲伤。这些描述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极度不满和痛苦。

第三段开始于“识时俊杰,出山惟恐不早”,意思是说现在正是识别英才的时候,希望他们早日出来做官。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国家现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