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雨蒙蒙远近同,断桥明灭有无中。
沿堤柳叶舒新绿,隔岸桃花落浅红。
麦陇浪翻千嶂碧,鸠声啼断暮云封。
行人漫指来时路,愿得长风破碧空。

【注释】①零雨:小雨。远近同:无论远近都下着雨。②断桥:桥已断,指古时汴河上船行至中流的一座桥被水冲毁。③柳叶:泛指杨柳。④麦垄:麦田。⑤鸠声:黄鹂的叫声。⑥暮云封:日落时的云层被夕阳映照得如同被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雨中的江南风光画面。全诗语言平易通俗,形象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零雨蒙蒙远近同,断桥明灭有无中。”首句以点带面,写出江南细雨的特点:濛濛细雨笼罩着远方近处,使一切景物都变得模糊不清,而只有那断桥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若即若离。“零雨蒙蒙”四字用“蒙”字,突出了细雨的迷蒙朦胧。“远近同”,则说明雨是普降天下的。

第二句“沿堤柳叶舒新绿”,从听觉角度来描写雨天,雨打在树上,滴答有声,而柳树因雨水滋润,新长出的嫩叶更加鲜嫩青翠,显得特别生机勃勃。“沿堤”二字表明作者站在堤岸之上,视野开阔;“舒新绿”三字则写出了雨后柳枝的新姿。

第三、四句“隔岸桃花落浅红,麦陇浪翻千嶂碧”。这里写的是雨中的春色,雨打桃花,使得粉红色的花瓣飘落在江岸的浅水中。远处的麦垄里,麦苗随风起伏,犹如绿色的波浪,翻滚奔腾,一望无际。“麦陇浪翻”,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麦田里雨中的景象;“千嶂碧”则是形容远处群山的颜色。此联两句将雨中的春色写得如诗如画,色彩鲜明、层次分明。

第五句“鸠声啼断暮云封”,写到了雨后的鸣禽。“鸠声”是指黄鹂的叫声,在傍晚时分,黄鹂在雨过天晴之后欢快地唱着歌,声音婉转悠扬,令人陶醉。“暮云封”则是说雨过天晴后,晚霞像被云雾遮挡住一样。

第六句“行人漫指来时路”,写路上行人们指点着回家的路上。“行人”是泛指那些在外奔波忙碌的游子们。他们一边走在路上,一边指点着回去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

尾句“愿得长风破碧空”,是诗人对自己归乡愿望的一种表达。“长风”是指强劲的东风,它能够冲破天空,吹散阴霾,带来光明和希望。在这里,诗人希望自己能像东风那样强劲有力,冲破困境,重获自由。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成功地描绘出了雨中的江南风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