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乘槎犯斗牛,几人击楫向中流?
鱼龙秋夜沧波冷,风雨中原王气收。
一自汉皇沉璧马,几回明月照沙头?
安澜谁使淮黄合?
去入沧溟到十洲。
【注释】:
1、渡黄河:泛指过黄河。槎(chá):木筏子。斗牛: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角宿与亢宿。击楫:划船。中流:河的中心。王气收:王业衰微。汉皇:汉武帝,曾派李广利出使大宛(今中亚一带)。沉璧马: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至漠北时,李广利投降匈奴,汉武帝下令将李广利的将军印封存,并将李广利斩首。安澜:平静的水波。淮黄:指淮水、黄河,即今天的长江下游和黄河流域。
2、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设问的手法写自己对渡黄河一事的看法。“漫说”二字表明作者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态度,只是随意地谈论。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几人”一词反诘,说明在渡黄河这件事上,真正能够做到像古代那些仁人志士那样,面对艰难险阻仍然坚持不懈的人究竟有多少。诗人在这里运用设问和反诘两种修辞方式,表现了他对渡黄河这一行为态度的矛盾。接下来三句,诗人又用比喻的手法,把渡黄河比作击楫向中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切。“沧波冷”、“风雨”等词的使用,进一步渲染了渡黄河时的艰险和凄凉气氛,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郁情绪。
第四联,诗人以感慨的口吻回忆起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为国家而献身的历史事迹。这里,诗人以汉武帝时期的故事为典故,指出汉武帝曾经派遣李广利出使大宛,然而李广利却投降匈奴,并被汉武帝处死。这正与诗人所说的“几回明月照沙头?”相呼应。诗人通过对比历史故事和现实情况,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最后两句,诗人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诗。“去入沧溟到十洲。”这句的意思是诗人要像古人那样渡过黄河,前往大海深处。然而他心中明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使淮黄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谁能够让淮河和黄河合并在一起呢?这里的“淮黄”指的是淮河和黄河,诗人以此表示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设问、反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设问等方式,展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总的来说,这首诗既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