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汉盛公卿,郁郁登天衢。致身本经术,应务良不疏。
《春秋》可折狱,《三百》当谏书。如何中道衰,渐用章句儒。
章句亦不足,篆刻徒区区。河间工数钱,乃更开鸿都。
居官且食雁,不恤城上乌。
【注释】
《春秋》可折狱:指《春秋》中有许多可以作为判决案件依据的记载,如“郑伯克段于鄢”等,这里比喻经籍中有丰富的判案材料。
《三百》:泛指南方各地的诗歌集,这里借指南方的士人。
中道衰:即中途衰落。
章句:指文字、语句的解释,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学问。
篆刻:古代刻印的工艺。
河间: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献县,这里代指汉景帝刘启(汉武帝的太子)封禅泰山的事。
鸿都:汉代校书的官署。
食雁:俸禄,这里指做官。
不恤:不关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首二句赞美汉朝官吏的才能与地位,后四句则指出了他们的弱点和不足。
诗一开头就赞扬汉朝的官吏能够胜任职务,能以经术为本,处理政事,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可是,这种理想的境界并不能长久保持,最后两句就揭示了这种理想境界不能维持的原因。原来,这些官员们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质,于是便开始滥用经义来曲解法律、歪曲事实,甚至把一些无关宏旨的琐事也列入奏章之中,结果就使得他们中间一些人逐渐走向衰颓。这就表明,只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质的人,最终是不能成功的。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揭露的是那些专讲形式、脱离实际的儒生们的弊端。诗一开始就说:“章句亦不足。”这就是说,光靠解释词句,是不够的。接着就列举了这些人的一些具体行为:“篆刻徒区区”、“河间工数钱”,都是一些专门从事雕虫小技、营利谋生的行为,与前引“致身本经术”大不相合,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堕落的原因之一了。至于“乃更开鸿都”一句,更是点明了他们堕落到何种地步。据《汉书·艺文志》,汉成帝时曾诏令天下诸儒生共修《易》、《礼》、《尚书》等儒家经典,称为“通经”。后来,又有人提议在长安城东门外开设一个藏书的地方叫“鸿都门学”,选任一些儒生担任博士。但是,由于这些博士们并不真正懂得儒家经典的真谛,所以,这个藏书之所很快就被废弃不用了。现在,这些人竟又开始开设这样的藏书之所,这当然是很可笑的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却有很深的思想内容。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很尖锐的,他既看到了这些官员们的长处,也看到了他们的短处;他既指出了他们的缺点,也指出了他们的过失。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首诗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人们仔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