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不知远,丛木忽苍翠。
青岚起层冈,幽幽隐古寺。
初地肇萧梁,嘉名赐唐帝。
复有慈受僧,结庐传宋世。
寺前五株松,落落擎天势。
虬角不可攀,龙鳞时或坠。
山僧颇好名,窃附五柳意。
揖余为余言,此树阅千岁。
其下两石幢,中藏佛舍利。
剔藓试摩挲,其一本无志。
其一会昌年,僧契元书字。
字字空王言,历历时日记。
颇通瘦硬神,亦饶烟云气。
幸藏深山间,勿为椎拓累。
守拙全天真,斯理得罕譬。
少小慕松陵,倡和金兰契。
今来精舍中,曾是结遐企。
栋宇中劫灰,林壑余古致。
我亦烟波徒,翛然愿高寄。

这首诗的标题是《包山显庆禅寺》,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嘉佑。诗中主要描述了包山显庆禅寺的景色和历史,以及作者在寺院中的所见所感。

我们来看第一句:“山行不知远,丛木忽苍翠。”这是对作者自己登山行走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山林美景的欣赏之情。同时,“丛木”也暗指了周围的树木,暗示着寺院周边环境的幽静和祥和。

第二句:“青岚起层冈,幽幽隐古寺。”这两句是对寺院所在地的描绘,青岚是指山间的云雾,层冈则形容山势的险峻。通过“幽幽”一词,传达出寺院的隐秘和神秘感。

第三句:“初地肇萧梁,嘉名赐唐帝。”这里提到寺院的历史,表明该寺历史悠久,曾经是萧梁时期的著名寺院,后来被唐朝皇帝赐予了“嘉名”。这反映了古代皇家对佛教的支持和推崇。

第四句:“复有慈受僧,结庐传宋世。”这两句讲述了寺院中的僧人,他们为了传承佛教文化,选择在寺院内修行。这里的“结庐”指的是僧人们搭建的简陋住所,而“传宋世”则意味着他们的修行跨越了宋朝时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五句:“寺前五株松,落落擎天势。”这一句是对寺院前五棵松树的描述,它们虽然只有一人高,但却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势,仿佛要撑起整个天空。

第六句:“虬角不可攀,龙鳞时或坠。”这两句是对松树形态的描绘,通过“虬角”和“龙鳞”的形象语言,展现了松树的奇特造型和生长状态。

第七句:“山僧颇好名,窃附五柳意。”这句表达了山中僧人对名声的追求,他们试图模仿古人的风骨,表现出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八句:“揖余为余言,此树阅千岁。”这两句是对僧人邀请作者一起观赏松树并讲述其历史的描写。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感受到了与古人的交流和共鸣。

第九句:“其下两石幢,中藏佛舍利。”这句话提到了石幢,它们是古代佛教建筑的一部分,用来存放佛像遗物等重要物品。其中还提到了佛舍利,这是一种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第十句:“剔藓试摩挲,其一本无志。”这两句是在描述石幢的细节,通过对石幢表面的清理和触摸,可以感受到它的古老和沧桑。同时,“其一本无志”也暗示了这些石幢可能承载着更多的故事和历史。

第十二句:“其会昌年,僧契元书字。”这两句提到了一个特定的年份——会昌年,这可能是历史上某个重要的事件或时期。而“僧契元书字”则表明在这个时期,僧人契元曾经书写过文字,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十三句:“字字空王言,历历时日记。”这两句是对契元书法风格和技巧的描述,通过“空王言”和“历历时日记”等词汇,表达了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十四句:“颇通瘦硬神,亦饶烟云气。”这两句是对契元书法风格的进一步评价,认为他的书法既简洁又有力,充满变化和韵味。同时,“烟云气”也形象地描绘了书法作品中的自然气息和灵动之感。

第十五句:“幸藏深山间,勿为椎拓累。”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契元的祝愿,希望他能够珍藏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同时,也提醒世人要珍惜并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两句:“守拙全天真,斯理得罕譬。”这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朴素和纯真的心态,而这样的道理往往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通过对包山显庆禅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诗中不仅赞美了寺院的建筑和文化传统,还通过对松树、石幢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简朴生活和纯真心态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