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城形势天下雄,河流滚滚与天通。巍楼翼翼崤函关,时有舟楫泛其中。
北望太行势崇隆,千里叠巘望不穷,九秋万里起长风。
城头苍翠极太空,县衙池沼倚高墉。河声岳色自雄蒙,朝晖夕霭应接同。
老夫七十意与浓,东望崤函汉关封。西顾桃林秦塞空,喟叹河山心有忡。
【注释】
陕城:指陕西的长安古城。太行山:在今山西,为五岳之一。
黄河:即渭河,流经陕县。函关:古险塞名,在陕县西北。
崤(xiáo)函:崤山、函谷关。九秋:指秋天。起长风:形容太行山的雄伟。
极太空:极言其高远。应接同:与自然景色互相映衬。朝晖夕霭:早晨和傍晚的阳光与云雾交相辉映。
桃林:地名,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塞:秦岭。“西顾”两句:意思是说,向西望去,是一片桃树林;向东望去,是一条秦岭。
喟叹:慨叹。
【译文】
陕城的形势雄壮天下无匹,滔滔黄河从天而降。巍峨的楼阁翼翼高耸,舟楫时隐时现于其间。
向北远望太行山势如云烟一般高峻,绵延千里的群峰望不到尽头。九月秋风起,万里晴空,大雁翱翔。
城头绿树苍翠欲滴,直入云端;县衙池沼依傍着高高的城墙。河声、岳色、日出、日落都令人感到雄浑壮观,相互辉映。
我年已七十,心情依然豪放。东望崤山、函谷关重重阻隔,汉关重重封挡。西望则是一片桃树林,一片空旷的平原,心中不禁感慨叹息。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律。诗写游陕西太行山时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深远,语言精练,音韵和谐。
首联点明题意,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陕城之胜,并引出下面的描写。“陕”“太”,都是泛指陕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陕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这里地势重要,水运发达,所以成为天下的要津。“河流滚滚”,既形容河水奔流之势,也写出此地的交通要道地位,“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此语形容黄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恰如其分。
颔联写太行山的雄伟壮丽。“巍楼翼翼”、“崤函关”等字句,都写出太行山的雄姿,给人以宏伟之感。这两句中还包含有诗人的感情色彩,“浩浩”,写出太行山的高峻,使人感到它好像无边无际一样;“千重”,“万重”都是形容山势之重重叠叠,使人感到它的高大无比。同时,又含有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把感情的焦点放在了“太行山”上。诗人登上山顶俯瞰四周,只见群峦起伏,连绵不断;仰望天空,只见云海茫茫,气象万千。“太行”二字,既突出了太行山的地理特征,又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在这里,诗人的感情是豪迈的,同时又是深沉的。
尾联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四望,看到眼前这座山是如此的雄伟壮丽,于是不禁发出了感叹:“老夫七十意气浓!”这里的“浓”字,既写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表现出他年事已高,但精神仍然旺盛的特点。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西方,看到了一个辽阔无垠的原野——桃林平原,那里又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诗人并没有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而是想到自己的处境:西边是一片荒芜的原野,东边则是重山叠嶂。于是诗人不禁发出了感慨之声:“西顾太行汉关锁,东望桃林秦塞空”。这一联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啊!一方面,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他又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
此诗是一首七律,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陕城之胜,并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写河水奔流之势,生动地表现了太行山的雄伟壮丽。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