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阳石齿齿,倒落尘埃惰不起。
昔日吞咽高天云,今旦弃掷潢污水。
洛阳名工名卞和,一日三顾重挲摩。
庙堂宝器不终没,手持沙石亲研磨。
圭之璧之称厥材,光阶光照千门开。
天子曰咨联有庆,一朝携上建章台。
建章他年世宝垂,雍容华贵生光仪。
沉檀为匮锦为里,岂念生来顽石姿。
不学荆台三献璞,惨遭谗毁无人知。
【注释】
拟:模仿。
昆山:山名,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
阳:山南面。
石齿齿:石头像牙齿一样。
惰:躺卧,引申为不动。
昔日:以前的时候。
吞:咽。
高天:天空。
云:云雾。
旦:早晨。
弃掷:抛弃。
潢(huang ):积水池。
重:多次。
挲摩:抚摸。
庙堂:指帝王所居的殿堂。
终没:到底没有。
手持沙石亲研磨:亲手磨制璞玉。
圭:一种礼器。
璧:亦称“璧”,古代的一种玉器。
厥( jue):它的。
光阶:台阶,泛指朝廷。
天子:天子,这里指皇帝。
咨:赞叹。
联:和顺。
有:存在。
建章台:汉代未央宫前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雍容华贵生光仪:仪表堂堂,威风凛凛。
沉檀:香木。匮:小箱子。
锦:彩色丝织品。这里泛指贵重物品。里:内,这里指室内。
荆台三献璞:战国时楚国人卞和三次献玉于楚文王,王砍其足,剖之,得宝玉。三献璞,比喻三次献玉。
惨遭谗毁无人知:惨遭诽谤,没有人了解他的冤屈。
【译文】
昆山山下阳光明媚,石头像牙一样排列整齐,但一遇尘埃就一动不动。
从前人们欣赏它那高远的天际云彩,现在却要把它抛入污浊之中。
洛阳有位名工名叫卞和,他三次去拜见楚文王,仔细地观察、琢磨。
可是珍宝终究不能长久保持,卞和最终只能手持沙粒、石屑亲自研磨。
圭与璧是美玉的代称,它们在台阶上闪耀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
皇上赞叹道:“卞和啊,你的才华值得我嘉奖。”于是他便将宝玉带到未央宫前殿展示,让群臣观赏。
未央宫前殿后来成为汉文帝的寝殿,称为建章宫,从此卞和的故事被传颂千古。
虽然卞和的璞玉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它毕竟只是一块普通石头,没有经过雕琢打磨。
我们不应羡慕那些被赞誉的人,而应该学习卞和那种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本色的精神。
【赏析】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诗,题目一作《行路难·有所思》。这是一首抒写世态人情的杂言古诗。诗人以悲愤的心情,揭露和抨击社会上的不平现象,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全诗共八十二句,每四句一句,分为四十八句七言句;中间夹杂着一些五言、九言、十一言、十二言、十五言不等的诗句;句中又夹杂着一些二、三、四言句,形成参差错落、参差不齐的节奏。这种错综变化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的大意是:昆山山下的石头,表面光滑发亮,但一旦被尘土污染,便不再光亮。曾经有人欣赏过它的光辉,可如今却被弃置不用。卞和三次献玉给楚文王,尽管他受到重用,但他手中的璞玉最终还是没能被雕琢出来。卞和虽受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仍抱着希望,继续寻找机会。直到有一天,他才终于看到了那块璞玉被加工出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