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菊从来不共时,如何犹挺傲霜枝。
孤芳岂有争春意,为待骚坛第一期。

【注释】

梅和菊从来不同时开放,为什么梅花还傲然挺立在霜雪中。

孤芳哪能有争春之意,为的是待到诗坛第一期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言绝句,诗人以梅自况,托梅以喻己。全诗写梅不与菊共放,而仍独自傲霜,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持操守、不趋时俗、不竞名利的高洁品质。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指出梅与菊花从来就不会同时开放,但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从来不共时”,是说梅菊不同,不是由于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季节里,而是由于它们的本性不相投合。“如何”,即“怎么”。这里,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明自己对此早有所闻。“犹”,还是。“挺”,直立的样子。“傲霜枝”,是说梅花不畏严寒,傲然于霜雪之中。“傲霜”一词,历来为人们所赞美。“霜”是寒冷的象征,“傲霜”就是不畏艰难困苦,不向命运低头;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性格和高风亮节的精神风貌。

中间两联: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孤芳岂有争春意,为待骚坛第一期。”诗人认为,梅花虽然独自傲雪凌霜,但它并不以自己的清高而排斥别人,反而更显出它的不同凡响。梅花不求与百花争艳斗丽,只愿在百花凋零后,再放出自己的芬芳。因此,它不会与百花争夺春天的美景,它要在百花凋零之后,才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采,才能使人们在它身上看到一种更为崇高的美。最后一句“为待骚坛第一期”,诗人以屈原自比,说自己要像屈原一样,在诗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文坛的第一人。这里的“骚坛”,指的是屈原的《楚辞》以及后来的诗歌创作。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其风格豪放奔放,气势磅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屈原的这种文学主张和创作成就,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以屈原自比,表明他也要像屈原那样,在文坛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这首诗以咏梅起兴。诗人从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引申出对梅花高洁品格和远大志向的赞颂。诗人通过描写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的特点,表达了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高尚情操。同时,诗人又以屈原自比,表明自己要继承屈原的文学传统,发扬他的文学精神,争取在文坛上获得第一流的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