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聚名迹,岁久苦沈湮。
有桃芳山麓,络绎招游人。
游人爱春绿,谁能重斯文。
藉得徵文献,我辈全其真。
丰碑立道左,风雨泣晨昏。
鸿文不可识,手剔藓苔痕。
大书讲学处,成公遗泽存。
吾怀东莱子,南宋走浙闽。
北山仁山继,婺学培本根。
矧此友成号,赵氏实始振。
从学有乔葛,儒林作名臣。
忠如李正节,浩气塞乾坤。
降至倪陈辈,授受实传薪。
贤哲集于此,花鸟露精神。
弹指数百载,黍油麦苗新。
池清闲澡濯,左右犹逢源。
想见侍坐暇,出入道义门。
问碑碑不语,梨花满前村。
【注释】
《崇正书院遗址》,明嘉靖间建。
【赏析】
此诗作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当时作者已年过六旬,在南城崇正书院遗址上凭吊古迹,缅怀先贤,抒发了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寄托着诗人希望后辈能继承发扬先圣先贤遗风的愿望。首联点题,写南山的名胜古迹多被埋没,令人痛心。颔联承上启下,指出山麓有桃园,游人络绎不绝。“桃”字暗扣“崇正”,表明此地是崇正书院所在地。颈联写游人喜爱春天景色,而谁能重振这文脉呢?“重斯文”,即重振文化传统,振兴儒学,这是诗人最关心的事。“藉得徵文献”,即凭借文献记载,说明崇正书院曾培养出许多人才。“我辈全其真”,即我们这些人要继承弘扬先贤的真精神。尾联说崇正书院的大碑立在道左,风雨剥蚀,使大字模糊不清。但大字仍存,说明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仍有其价值。最后两句赞扬了李东阳、倪元璐等人的学问和品德,并希望他们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名臣。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游览南京城南郊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己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