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佩韦慎不害,相见端州使君贤。
注释:钝斋主人赋诗见赠,并为我题写了“白云洞读书图”,因此作此长句答谢。
会须佩韦慎不害,相见端州使君贤。
译文:一定要佩戴韦带谨慎不犯错,端州使君真是贤明之人。
会须佩韦慎不害,相见端州使君贤。
注释:钝斋主人赋诗见赠,并为我题写了“白云洞读书图”,因此作此长句答谢。
会须佩韦慎不害,相见端州使君贤。
译文:一定要佩戴韦带谨慎不犯错,端州使君真是贤明之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动人的海上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风行高宝湖 - 注释:高宝湖,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 赏析: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为下文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同时,“风行”二字也预示了接下来诗歌的主题将围绕风展开。 2. 白日浑风雨,扁舟发海门 - 注释:白日,指太阳。浑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水。扁舟,小船。发海门,出发。 -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纪游抒怀之作,全诗意境清幽闲雅。 “夜半泊邵伯驿访龚甫”意思是夜晚在邵伯驿站拜访龚甫,“落月天河朗”:银河高悬,月亮皎洁明净(落月:指残月,即新月)。这是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危樯独夜开”,在孤寂的夜空下,只有那高高的桅杆独自迎风矗立着,显得格外醒目。此句中,诗人以景写情(孤寂的夜),表现了自己孤独、冷清的心情。“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老朋友忘了自己的孤单寂寞而欢聚一堂
【注释】 青青:青翠。渺渺:遥远的样子。余深怀:指对往事的思念。浓淡三春画:指春天景色的浓淡变化。凄迷:悲伤迷茫。美人怜短梦:指女子因梦见情郎而伤心。游子怅天涯:指诗人因思念家乡、朋友而感到惆怅。盘桓:徘徊、逗留的意思。 【赏析】 《春郊闻笛》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以杨柳为线索,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
诗词名句“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出自许传霈的《去淮阴留别诸友(其一)》。这首诗是作者在清同治四年所作,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1. 诗句释义:“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 - 未满相知愿:表达了一种对深厚友谊尚未完全建立的遗憾和渴望。 - 天涯共客时:形容自己身在异地,如同漂泊的客人,与朋友们相隔遥远。 2. 译文: - 未曾完全理解彼此的愿望
【注释】 ①甲子:清代用干支纪年,甲子是天干第三位,属木;地支第二位,属丑。 ②孤馆:孤单的馆舍。 ③栖:栖息。 ④游子:旅居他乡的人。 ⑤佣书:为他人抄写书籍或文书。 ⑥郑重:庄重、严肃。 ⑦放棹:扬帆。 ⑧饥渴斯民赖:老百姓靠我生存。 ⑨穷通:指仕途的升沉和贫富的变化。常道:平常的道理。 ⑩南北路:指从北方到南方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时作者21岁
【注释】喜,喜欢。子,对年轻人的尊称。方,刚才。过访,探望。同游小有天园在泰城西。甲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作者二十一岁,此时作者正在扬州。偶,忽然。约,约会。闲从,悠闲地。绿荫,浓密的树阴。着处,归宿。俗吏,庸俗的官吏。低回,徘徊不进。白鹤山林去,红莲水榭开,用典。白鹤山、红莲池是扬州名胜。 【赏析】这首七绝写于作者二十四岁时(时作者正在扬州)所作,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小有天园的情景。
千里有孤子,三年无老亲。 译文:在这千里之外,有一个孩子独自生活,已经三年没有见到年迈的父母了。 注释:千里有孤子 - 意思是说,在遥远的异地,有一个孤单的孩子(指自己) 三年无老亲 - 意思是说,这三年来,我还没有能够见到我的父母(指自己的父母)。 问心时号泣,触目事悲辛。 译文:每次看到这些,我的心就难以平静,总是泪流满面。 注释:问心时号泣 - 意思是说,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流泪哭泣。
【注释】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 暮泊(pō):傍晚停船。 苍茫(cānɡmánɡ):迷茫,迷蒙。 增暮色:增加天色的昏暗。 处(chù)何(hé):哪里。 芳草(fānɡcǎo)人烟冷:指田野上芳草萋萋,而人烟稀少。 结邻双小艇(xiǎodànɡxiǎoxiǎoniàn),偶语半吴侬(niùbànwūnónɡ):在两艘小船的甲板上结邻,偶然交谈着吴地方言。
【注释】 冠盖:指官宦。河梁:送别的桥梁。此乡:此处家乡或此地。蕴结:内心积聚。永夜:长夜,漫长的夜晚。百里:一百里。联床:同枕共眠。扁舟:小舟。玉杯: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四日他侍母登舟,至宝应县,谢淮阴诸友送至宝应(宝应县在今江苏)。这首诗是他写给友人的,是酬答之作,也是抒发自己离别之情的诗作。 首联“冠盖动淮阴,河梁携手吟”。冠盖:车驾和冠服
得家书将去泰州(甲子(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二十一岁)): 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 鱼书迟驿使,乌鸟落江天。 明日扁舟客,长淮一路蝉。 忘忧树北堂,也说是归年。 注释: - 得家书将去泰州:收到家中的信,准备前往泰州。 - 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扬州的月亮偏斜照耀,自古以来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 - 鱼书迟驿使:书信被延误了寄送的速度,如同鱼在水里游动一样。 - 乌鸟落江天:乌鸟落在江面
这首诗是明朝文人徐渭的《钝斋主人赋诗见赠并弁言白云洞读书图作长句谢之》。下面我将依次逐句解释这首诗,并在每一句之后附上关键词注释。 ``` 西河太守称汉室,贤知继踵问民疾。 公家兄弟特过之,竞蜚英声腾茂实。 仲氏视学使豫章,玉策持衡道大光。 群季宰治江南北,循吏儒林遥相当。 公也一麾来出守,立德功言务不朽。 初治括苍续金华,清白堂前讴歌久。 农桑自古勒成书,白苏于今式楷模。 经济匡时成卓识
【注释】 偕:同,一同。周君经甫:即周经甫,字经甫,元末明初人。 爱山:指吴中的虎丘、剑池一带的山水。台,即虎丘山的石塔。 三十年:三十余年。 沧海:大海。桑田:桑树变成田野。桑田变沧海,指世事沧桑变化。 相持一尊酒:举杯相对,饮酒言欢。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苍卞峰:指苏州城西北的虎丘山。 太湖水:太湖,在今江苏无锡市附近,这里泛指吴中地区。渺渺:形容水面宽广。 神兮来
这首诗是诗人在吴兴爱山台的观感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人和贤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逐句解析: 1. 吴兴佳山水,清远无古今。 - "吴兴"是指浙江省湖州市,这里以“吴兴”作为背景来描述山水之美。这里的“山水”不仅指的是自然风景,也暗指了人的品质或精神风貌。“清远无古今”意味着这种美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 2. 高台共登眺,城市而山林。 -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流芳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全诗描绘了作者重九偕张棣笙施衡甫两学博叔兄子承登道场山至万象塔,北望太湖放歌纪事的经历,展现了作者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我生少小客菰城”,描述了作者年轻时居住在城外的菰城,与自然景色为邻的生活。这句诗通过“客”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日对城南山之塔”,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城南山上的塔前生活的场景。这句诗通过“山之塔”
【注释】 塔兮:指万象塔。会心寂铃语,尽大乾坤理如许:意谓万象塔之钟音,是宇宙万物的哲理。 揽其全:指万象塔之全貌。学海学山齐得所:意谓万象塔之周围,都是学问之地,可与学海学山相媲美。 一啸长空木落秋:意谓万象塔之钟声,如秋日之落叶,随风飘荡。 青林红树相应答:意谓万象塔周围的树木和花朵,与钟声相互应和。 读书当有何楷俦:意谓在万象塔周围读书,可得到与苏东坡同样的收获。 噫吁嘻:(叹息词)
陈艺林世交持其尊甫补松世丈溪山无尽图索题,题卷中有先人七古诗,伏读数过,凄然有作 译文:陈艺林的世交拿着他祖父补松先生所画的《溪山无尽图》来求文,我接过画卷一看,上面有先人的七首诗,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不禁悲伤起来,便写下了这首诗。 幼读高堂题图诗,诗中尽含无尽词。我今披图瞻公像,图外殊系无尽思。 注释:小时候读过父亲为画卷上题写的诗,诗里充满了“无尽的”这个词汇。我现在看着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