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岁大饥,朔北民缭乱。
山东复山西,旱魃赤焦遍。
三年天不雨,禾麦枯高岸。
升斗比琼珠,饥饿无贵贱。
枵腹走东西,鹄形黝色面。
勉登太行山,底柱王屋间。
汴梁古帝都,同兴哀鸿叹。
僵卧不可行,道旁苦相见。
岂无王孙怜,谁储漂母饭。
惨闻人相食,未毙忍吞咽。
一脔易一钱,直竟逊刍豢。
甚矣此际情,不啻析骸爨。
长官廉得之,章奏通名殿。
诏书振困穷,仓粟诘朝散。
已输万帑金,未获餐饱顿。
四海恻然伤,豪富为激劝。
醵金未及千,道殣死逾半。
纵有延喘息,畴克策昼旦。
客从东南来,微理姑擘判。
移粟与移民,大道原兼擅。
曷不送灾黎,分留列郡县。
十家养一人,一郡四百万。
数却合流民,力不劳神算。
且谋挟纩棉,世界和冰炭。
冬至喜阳生,生机在顾盼。
熟聆道路言,愿作刍荛献。
【注释】
晋豫:今山西、河南。饥状寄当事者:把灾民的困苦写在诗里寄给执政大臣。书:写信。当事者:当权者,执政大臣。朔北:北方。缭乱:指混乱。山东复山西:指黄河以南地区。旱魃:传说中的能造成旱灾的神。赤焦遍:遍地焦裂。升斗比琼珠:指米价飞涨,贵如琼瑶(一种美玉)。鹄形黝色面:形容饥民瘦削的面容。枵腹走东西:空着肚子到处奔走。底柱王屋间:指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汴梁:古都城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哀鸿叹:哀伤鸿雁之鸣。僵卧:饿死。道旁苦相见:饿得见人就讨食。岂无王孙怜,谁储漂母饭?漂母:指漂洗丝棉的老妇。惨闻人相食:听说有人相吃相残的事。一脔易一钱:一块肉值一钱(古代货币单位)。直竟逊刍豢(chǎn hán):价值反而不如喂养牲口的饲料。甚矣此际情,不啻析骸爨(cuàn)。析骨而炊,形容极度的饥饿。长官廉得之,章奏通名殿:有清廉的长官将饥荒的情况上告皇帝。章奏:奏章,公文。通名殿:通报到朝廷。诏书振困穷,仓粟诘朝散:皇帝下诏书赈济灾民,粮食一天内便分发完毕。已输万帑金,未获餐饱顿:指已经缴纳了巨额的赋税,却得不到一顿饱饭。四海恻然伤:全国上下都为之伤心。豪富为激劝:富豪之家被激发起赈济灾民的义举。醵(qù)金未及千,道殣死逾半:募集的钱财还不到一千贯,饿死的人超过一半。纵有延喘息,畴克策昼旦:即使还有延命喘息的时间,又能做什么呢。客从东南来,微理姑擘判:诗人自己从东南来,暂且将救灾的事分门别类地说一说。移粟与移民,大道原兼擅:运送粮食和迁移百姓是治理天下的基本方法。曷不送灾黎,分留列郡县:为什么不将灾民疏散到各县去。十家养一人,一郡四百万:如果每个家庭供养一个人,那么一个郡的人口就是四百多万。数却合流民,力不劳神算:虽然要驱走流民,但不用费力计算。且谋挟纩棉,世界和冰炭:暂时想办法让人民穿暖和点,使世界变得像春天一样温暖。冬至喜阳生,生机在顾盼:冬至时喜欢阳光,是因为生机就在于这短暂的时光之中。熟聆道路言,愿作刍荛献:仔细倾听路上人们的议论,愿意把自己的话当作草莽之言进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农民起义军在中原地区所遭受的严重灾害的诗篇。诗中对饥民受难的情景作了生动细腻地描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严重性以及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频年岁大饥”一句,指出了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连年的天灾人祸,造成了严重的饥荒。“朔北民缭乱”,进一步说明了饥荒波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山东复山西”以下几句,描述了饥民流徙四方,无处安身的悲惨情形:“旱魃赤焦遍”形象地描绘了他们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样子;“三年天不雨,禾麦枯高岸”则表现了由于久旱不雨,禾苗枯死的景象;“升斗比琼珠”说明米价昂贵,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鬻女。“殍(piǎo)腹走东西”,则写出了饥民们为了糊口而四处流浪的凄惨场面。“鹄形黝(yǒu)色面”,更写出了他们饿得面目全非的状况。“勉登太行山”两句,则以夸张手法,写出了饥民们艰难跋涉的艰难处境。“汴梁古帝都”以下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只顾自己的享乐行为的强烈不满:“僵卧不可行”,写出了他们因饥饿而卧床不起的悲惨情景;“道旁苦相见”,写出了饥民们在街头巷尾乞求食物的悲凉景象;“王孙怜”,既是指那些富有人家可怜他们,也暗含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之情。“惨闻人相食”两句,进一步揭露了饥民的惨状,让人听了心惊胆战。最后四句,则以“一脔易一钱”来比喻粮价飞涨的程度,以“孰(shú)克策昼旦”来表示诗人自己对解决饥民问题无能为力的心情。“客从东南来”,则是说诗人自己从东南一带赶来,将救灾的事向当权的大臣汇报。“移粟与移民”,表明诗人想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缓解灾情,而“大道原兼擅”两句,又表现出诗人对于救济灾民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然而,“甚矣此际情”三句,又表明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和不满情绪,同时也暗示了农民起义军所要进行的正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