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北先定南,志在灭曹氏。
缚渠七纵擒,耽延无是理。
复汉竭忠贞,三顾重任委。
诛谡军令申,引咎首责已。
流马及木牛,制器济穷耳。
尽力功难成,天绝炎刘纪。
哀哉五丈原,时势皆极否。
史论短智谋,见浅肆讥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对诗歌内容的积累识记,理解其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征北先定南,志在灭曹氏。”意思是说,征讨北方的先要平定南方,立志灭掉曹魏。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统一中原而战。

“缚渠七纵擒,耽延无是理。”意为:七次生擒孟达,拖延时间是没有道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孟达虽被生擒,但对蜀汉没有实质性的威胁。

“复汉竭忠贞,三顾重任委。”意为:恢复汉室,竭尽忠贞之心,三次出使请缨,重任委于我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复汉之志,诸葛亮三次出使,请求刘备重用他。

“诛谡军令申,引咎首责已。”“流马及木牛,制器济穷耳。”“尽力功难成,天绝炎刘纪。”“哀哉五丈原,时势皆极否。”这几句的意思是:讨伐马谡的命令下达了,但因违背军令而失败;诸葛亮发明了连弩和木牛流马等武器,用来运粮;虽然竭尽全力也难以成功,上天似乎要断绝蜀汉的国运;悲哀啊!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当时的局面已经到了极点。这几句的意思分别是:讨伐马谡的命令已经下达了,但是因为违反军令而被处死;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可以连发的强弓,叫做“流马”;虽然费尽心思也难以成功,就像上天要断绝魏国的国运一样;悲哀啊!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当时的情势已经到了极点。

“史论短智谋,见浅肆讥毁。”意思是:历史上对他的评论很简短,见识浅薄的人就肆意诋毁。这句话的意思是:历史上关于他的评论很简短,见识浅薄的人就肆意诋毁。

【答案】

译文:

出征北方先平定南方、立志消灭曹魏,这是诸葛亮北伐的初衷。七次生擒孟达,拖延时间是没有道理的。为了复汉之志

,诸葛亮三次出使,请求刘备重用他。讨伐马谡的命令已经下达了,但是因为违反军令而被处死;发明了一种可以连发的强弓

,叫做“流马”;虽然费尽心思也难以成功,就像上天要断绝魏国的国运一样;悲哀啊!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当时的情势到

了极点。

赏析:“征北先定南,志在灭曹氏”两句是全诗的起兴,开宗明义地提出主题。诸葛亮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实现这一目标

,他首先发兵伐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伐战争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

“七纵擒孟达”一句,既表现了孟达的骁勇善战,又表明了蜀军的实力不足。诸葛亮能够七纵孟达而不捉拿他,是因为不

能轻易取胜。

“复汉竭忠贞”句中的“复汉”二字突出了诸葛亮的北伐目的。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北伐精神却永

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诛谡军令申”二句是对上句“复汉”二字的具体阐释。诸葛亮在伐魏战争中多次违令,但在讨伐马谡的战争中他却

严格遵守军法。这是因为马谡的死对蜀汉来说至关重要。

“流马及木牛”二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善于创新。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武器和运输工具,为蜀

汉军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尽力功难成”二句写诸葛亮的北伐之难。尽管诸葛亮竭尽全力,但北伐仍然没有成功。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也与他个人的能力有关。

“天绝炎刘纪”二句写诸葛亮的悲剧命运。尽管诸葛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魏国的进攻。这既是

对诸葛亮的悲剧命运的概括,也是对他忠诚报国的赞美。

“哀哉五丈原”二句写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灭亡之际,诸葛亮病倒在五丈原,不久便去世了。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

最感人的一句。它既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蜀汉亡国的惋惜之情。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北伐战

争的描绘,展现了他忠诚报国、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珍惜

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励精图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