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人怨夜长,况复闻清砧。
急杵捣离思,哀响攒秋心。
他乡各明月,故衣难掩襟。
谁能塞两耳,满与浊醪斟。
羁旅之人因夜的漫长而感到怨恨,何况又听到清脆的砧声呢?
急杵敲打着离愁别绪,凄凉之声攒聚在秋日的心中。
他乡的明月各照一方,故衣难以遮住内心的伤感。
谁能让我堵住双耳,满斟浊酒来消解忧愁。
注释:
- 羁人怨夜长:羁旅之人因夜的漫长而感到怨恨。羁旅,指在外做官或旅行的人。
- 况复闻清砧:更何况又听到清脆的砧声。况复,又;清砧,指捣衣声,也代指思妇。
- 急杵捣离思:急杵(zhuī)敲打着离愁别绪,形容思念之深。杵,古代捣衣工具。
- 哀响攒秋心:凄凉之声攒聚在秋日的心中。哀响,悲伤的声音。攒,聚集;秋心,内心。
- 他乡各明月,故衣难掩襟:他乡的明月照亮四方,但故衣难以遮住内心的伤感。他乡,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各,各自;明月,指月亮;故衣,旧衣服;难掩,难以遮掩;襟,衣襟。
- 谁能塞两耳,满与浊醪斟:谁能让我堵住双耳,满斟浊酒来消解我的忧愁。谁能,谁能够;塞两耳,堵住双耳;浊醪,指浊酒,即粗劣的酒;斟,倒;满,使达到最大限度;与,给予;酌,斟酒。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之作。诗人以孟郊《古别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为题,抒发羁旅异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楚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联“羁人怨夜长,况复闻清砧”,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长和砧声的清冷,表达了自己因夜的漫长而产生的怨恨情绪。这种怨恨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更是因为无法与亲人团聚而产生的孤独和无助。
颔联“急杵捣离思,哀响攒秋心”,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急杵的声音就像是离愁别绪在不停地敲打着他的心灵。这种敲打不仅来自于客观的存在,更源自于诗人内心的感受。秋天的天气本就寒冷,再加上离愁别绪的困扰,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颈联“他乡各明月,故衣难掩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乡的明月虽美,但却无法照亮诗人的内心世界。故衣虽然已经破旧,但仍试图掩盖住诗人心中的伤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尾联“谁能塞两耳,满与浊醪斟”,则是诗人对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他希望自己能够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浊酒之中。然而,这种安慰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诗人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一种心灵的解脱方式。